吳軍閱讀與寫作講義


在職場翻滾多年,有覺得升官機會都被油嘴滑舌的同事搶走了嗎?他們真的油嘴滑舌?還是只是比較會說話?也許他們只是比較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瞭解老闆需求而已。

考試考不好,是真的不會,還是題目連看都看不懂?

所有這些,通通可以列入我們如何要「表達自己,瞭解他人」,這是一種語文力。如果我們不能表達自己,就容易讓人誤會,事後還不知如何解釋。如果不能瞭解他人,容易誤會他人真意,樹立敵人,也讓機會白白溜走。

那如何培養呢?

嘗試傾聽、練習口說、發奮讀書、勤勞寫作,就是這樣。

吳軍博士提及,美國學生普遍具備的三大能力:
  1. 口語表達能力
  2. 閱讀嚴肅讀物、深刻理解作者的能力
  3. 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
在讀書時,他建議分層閱讀,可以兼具深度與廣度。不一定每本書都要讀,但讀的時候要分不同類型去讀。
  1. 第一類是供瀏覽的書,可以隨意翻閱。比如一些新知,可擴大視野
  2. 第二類是要精讀、細讀的書,要逐句讀完。這類書可增加自己的知識圖譜
  3. 第三類是典藏書,需要反覆閱讀。比如經典名著
深度閱讀的目的,是要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與認知框架,也就是要建立起自己的系統。另外一個目的是要「去偽存真」。在現在的消息很多是「三分真實、七分虛假」的世代,這種能力格外重要。

讀書時,要能夠透過內容,去推斷出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意思,或者作者的價值觀、他的喜好…等。這樣才有經過頭腦思考,化為己用,而不只是單方向接受。遇見一則報導,也可以試著提出至少兩個以上的不同看法。這都是幫助我們思考的方式。

而寫作,儘量寫是沒錯的。但要寫的好,還必需由各種寫作技巧著手。能引經據典是基本,但那都是別人的。內容足了之後,形式也是一個可以發揮的地方。不同目的的寫作,要把握的重點不一,但目標都是要讓他們能夠瞭解自己想表達的東西。

聽與說,也都是一門藝術。

在利用很大篇幅說明、教導聽、說、讀、寫四大能力之後,吳軍博士開始分享他過去讀了許多古今中外經典著作的心得。這種能力非得經過數十年、從小就有興趣地廣泛閱讀的訓練之下才能獲得。吳軍博士先講解大意,然後再提出他自己個人對內容的理解與想法。在不同年紀閱讀,也會有不同的想法。這一部份的內容,帶領讀者快速地入門。但要深入,仍需自己親自去看。

在書本的最後,吳軍博士跟我們分享了,「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是在怎麼樣的文化背景下自然發展的。詩在隋唐之前就有了,但隋唐因為政治安定、商業繁榮,再加上科舉考試要考,所以在內容、形式上整個大爆發。詞在隋唐還不能登大雅之堂,只在一些風花雪月的場所被使用。但經過「兩李」,李煜及李清照後,整個詞的水準大幅度提高,品味也上來了。然而詩詞的創作及使用,大多數仍僅在讀書人之間,市井小民是不懂這些的。那要如何向這些人傳達思想呢?元代沒有科舉考試,詩詞的使用少了一大誘因,這個部份便利用戲曲來向民眾傳達觀念、想法。

上述這些,都是讀書人向民眾傳達思想,那民眾自己本身的想法呢?這就要利用市井文學來傳播。中國所謂的四大名著,就都是在這個時期著作,這就是後來明清時期通俗小說興盛的背景。

透過瞭解政治、文化的變更對文學體裁轉變的影響,回過頭來反思,台灣的教育過份填鴨,從來不會問為什麼是唐詩,而不是宋詩?相對的,西方的教育在這部份的確是比較突出的。東西雙方的教育,各自培養出不同面向、性質的人才,有時候很難單從某一方面比較出優劣。但不可否認的,在強記的背後,如果能夠找出隱藏其中的脈絡,人們的整個世界觀會完全不一樣。會有一種打通任督二脈的舒暢感。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