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底經濟學家的10堂數據偵探課
假如某國每年有三萬多人死於槍殺,那麼擁槍與反槍枝的人會有不同解讀。擁槍枝的人會說,這些人被槍殺,所以人們要有槍,才能避免被槍殺。反槍枝的人會說,就是可以有槍,所以才會造成這麼多人死亡。
這就叫,一中各表?(硬要扯)
又比如說,據統計,十七到十九歲少女有五分之一曾自殘或輕生。聽起來有點嚇人,但千萬不要被騙。這邊的「自殘」、「輕生」也包含了被訪問時提及「曾經做過」但已忘記何時,以及包含用拳頭打自己、酒精濫用、服用藥物、暴飲暴食…等行為。
所以,搞清楚研究中所謂的「定義」是很重要的。
書中列出了十個原則,除了說明人們如何透過數字來操控意見之外,就是人們對數字本身的看法總是帶有情緒、偏見的。而這情緒與偏見,會回過頭來讓我們忽視看見的事實,將數字以另一種合理、符合我們價值觀、令我們舒服的方式解讀出來。
對於人類的多樣性,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統計這種東西,幾乎很難做到一體適用。一個做於美國的研究,就可能不適用於台灣。一個大部份都是男性的研究,可能加入女性之後,結果就會差距甚遠。因此,看待數字,必需非常小心。
要儘可能化解數字給我們帶來錯誤的訊息,保持開放及擁有好奇心非常重要。
要有開放心態,看見與自己認知不同的事實,不是用既有知識反駁它,而是想到是不是自己的知識系統不完備,進而去探究事實根因。這也就是好奇心。
然而好奇心的產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如果我們對一件事完全不知道,不會產生好奇心。如果我們對一件事完全瞭解,也不會有好奇心。
這邊提及一個現象,在《知識的假象》中有提到。書中指出,人們大多會高估自己對事物的熟悉度。比如被問到對沖水馬桶、拉鍊的熟悉度,大部份人都會回答很熟。但如果再針對每一項細問技術細節,比如沖水馬桶的運作原理、出問題時要如何處理,大部份人都回答不出來。
這就是「知識的假象」。你以為你瞭解,但其實你對細節完全不懂。
我們長久被灌輸了一個理念,也一直相信它。但如果要我們說出這個理念的好,或這個理念的壞,我們說不出個所以然。於是,我們都成了既得利益者利用的對象。
網路資訊假假真真,忙碌工作的我們,能有多少時間一條一條去查真偽,探究細節。在未來生成式 AI 的年代,我們又會被怎樣地教育?
唯有不自滿,認為「信念」是可以被打破及改變,並且時時認清自己的不足,或許可少受點影響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