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拋棄我?:日本「嬰兒信箱」十年紀實


嬰兒信箱,白話一點就是棄嬰箱。許多國家允許父母將無法養育的嬰兒以匿名的方式放到這兒,嬰兒放進去之後會自動上鎖,並且馬上由具醫護背景的專人接手處理。在日本,首先由位於熊本市的慈惠醫院設置了這種信箱,其正確名稱為「送子鳥搖籃」。

慈惠醫院不接手孩子的後續處置,只負責關照孩子的生命。後續的安養及安置,仍然要由安置機構或兒童福利之家等單位負責。這類型的信箱,在日本實行的十年以來毀譽參半,並不若其效仿對象德國那樣,由社會大眾廣泛接受並認同(但也有不認同的,只是比例偏低)。

這類信箱設置的初衷是保護嬰孩在父母無力照顧的情況下,仍能健康的存活下來,這也包含了在墮胎的案例。許多成功的案例也說明了,信箱的設置的確挽救了部份嬰孩的生命,否則他們可能被直接棄置在野外,或者甚至在初期就被墮掉。然而匿名性也帶來了負作用。因為匿名且無刑責,更加深了不負責任便生下小孩、亦或就是拿信箱來逃避刑責的行為。

然而嬰兒信箱只是最後一道防線,要問的是,為什麼社會的安全網,接不住這些無力無助的母親?在大多數的案例中,都是母親承受養育的壓力,為什麼父親可以完全不在乎?政府在對教育水平較不足以致於貧窮的母親,是不是應該要盡力扶助,讓她們可以順利產下嬰孩,並且在後續扶養上幫忙,讓她們不用一輩子承擔拋棄孩子的罪惡感?許多情況是,母親對於既有諮詢、扶助機制認識不足,導致不知如何利用。而對公家機關人員的不信任,導致害怕而不敢求援(比如欠稅未繳,便不敢找公家機關,怕被催繳)。

對於孩子而言,如果在寄養、收養的過程中與寄養家庭相處融洽,已經開始互相依賴的話,這時只要生父母提出要帶回孩子,日本的法律規定孩子就必需回歸生父母。但這樣是洽當的嗎?孩子先是在一個家庭生活數年,又得回去當初拋棄他的那個家庭,真的是好的嗎?雖然有中止親權的法律,但少人運用,這與日本社會親權的認定仍偏向生父母這邊有關。

種種問題,涵蓋了對母親懷孕諮詢直到生產、教養,甚至是親權的認定,都是政府應當要積極處理並介入的。既有的制度需檢討,加入不足之處,並且也需花費心力去認真宣導,制度才能有效被利用。嬰兒信箱救回了那些可能會被丟棄在野外的嬰孩,但並沒有改變整個社會扶助系統的強韌度。棄養的問題仍是一再發生,除非政府積極介入,制定、修改相關法條以符合需救助的現實。

本書是 NHK 新聞團隊自 2007 至 2017 年持續十年的追蹤報導紀實。在這之中,NHK 團隊指出了日本政府在這件事情上的漠不關心,導致最重要的法條部份無法符合所需。他們也採訪了被遺棄但在收養家庭中快樂長大的孩子,也採訪了以前曾經將孩子放入信箱的母親,更列出了這類型的母親,往往大多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感到徬徨無助,需要社會安全網接住他們不斷下墜的人生。

我想,無論在多富裕的社會,永遠都會有需要幫助並被及時拉一把的人存在。這類社會福利應被最有效利用,真正造福國民,才不枉這些經費的付出。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