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裁的異議:從雅典民主、羅馬共和到近代獨裁的思辨


國家政體依各性質團體參與程度不一,可大致分為民主、共和、獨裁。獨裁一向跟許多戰爭、人權問題劃上等號,但事實上由歷史來看,它也經常與國家富強有關係。

民主,最被提起即是希臘雅典民主。雅典的民主是接近全民投票制,每個人都有機會當官。然而「陶片流放制」易淪為鬥爭政敵的工具,以及選出來的民眾到底有沒有參與、治理國事的素質與能力,在在都是個問題。很有趣的是,當時代的蘇格拉底死於民主制度之下,柏拉圖則是支持哲學家帝王的獨裁。

嚴格定義下的民主政體,雅典只維持了約五十年左右。

共和,以羅馬、威尼斯為代表。羅馬共和的組成為全民大會、元老院以及執政官(獨裁官)。代表民眾這邊的官有護民官,其為人民爭取權利。元老院一般由貴族組成,實際國家事務由執政官與元老院處理。為免獨裁發生,執政官嚴格規定任期與連任。然羅馬卻也擁抱獨裁,其在緊急情況,可以授與執政官獨裁一段時間的權力,將執政官轉為獨裁官。羅馬由王政轉共和再轉帝制,其共和維持了約五百年,創造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被西方人視為最偉大的帝國。

隨著帝國版圖愈來愈大,共和體制下的羅馬漸漸地產生了許多弊端。最終在凱撒「跨過盧比孔河」之後轉為帝制。然此時元老院仍然有其作用,「奧古斯都」屋大維尊重元老院,與之「合作」推行政事,繼續延續羅馬。但帝制久了,還是有問題。戴克里先拆分了東西羅馬,西羅馬先滅亡(一般也視為羅馬帝國滅亡,因為東羅馬大抵上不是羅馬人主要組成的),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則再維持了一千多年才被鄂圖曼帝國消滅。

威尼斯共和體制維持得比羅馬更久,甚至比拜占庭的帝制一千多年更久。或許他們的土地面積不那麼大,以及重商有關係?

講完了雅典、羅馬,作者轉進到了近代獨裁。

法國大革命將路易十六送上斷頭台,接下來的卻是雅各賓派與拿破崙的獨裁。德國在俾斯麥主政下,分別勝出了普奧及普法戰爭,確立了德國的統一。墨索里尼為在一戰分杯羹,主張義大利應該參與戰事。希特勒扭轉了一戰德國敗戰的恥辱,將國家富強了起來。

獨裁大體上容易偏差,但無論是何種體制,領導人的素質卻都很重要。

俾斯麥與威廉二世是獨裁者正反的教材,兩個都獨裁,但一個帶德國邁向統一且強大,一個將強大的國家弄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墨索里尼是個風度極好的演說家,邱吉爾也稱讚過的。希特勒將有一屁股債的德國帶向可以稱霸歐陸。但當人形勢比人強,又沒人可以阻止,就容易產生悲劇。

作者在書中並沒有給出一個,何謂最好的政體的答案。相反地,他認為每種方式都有優缺點,必需截長補短,或者視情況採行不同政體。

日本人的書,其敘事上感覺都偏向開放式問答。比如說明一個概念,會用「感覺」、「這樣吧」讓人讀來有不是很確定的感覺。這應該不是翻譯的問題,因為多本書都有這種現象。或許這就是日本人寫作的風格吧!

作者有一專章講俄羅斯,但可惜的是內容太淺。比如說為什麼俄羅斯能維持長期獨裁?就僅只講說或許人民長期習慣了,也不想去改變。又說為什麼俄羅斯在革命後無法走向共和?因為貴族們不是被布爾什維克人殺光,就是都逃出國了。少了共和體制中由貴族組成的部份便無法實行共和。

這種簡述的風格貫穿全書,因此雖然書本有接近三百頁,實際內容卻不是非常豐富。或許寫作對象有想針對小學生吧。書名《獨裁的異議》倒是符合本書主題,就是獨裁並不代表不好,只是它很容易出差錯。然而在必要時候,獨裁反而更有效率。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