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論狗屁工作的出現與勞動價值的再思
就是你覺得這個工作很廢,沒有這個工作,公司還是持續運轉。人沒來上班,沒有任何同事會覺得麻煩。但狗屁工作跟「屎缺」不一樣,狗屁工作不僅是個超級大涼缺,而且得到的薪水可能還比大多數的人多。
這…不是計劃經濟下的蘇聯才會有的現象嗎?怎麼資本主義下追逐的效率社會還會有如此無效率的事情?本來作者不知道竟然有那麼多人附和他這種觀察,一調查不得了,歐洲先進國家竟然有接近四成的人表示他們自己正做著狗屁工作。這些人做這些狗屁工作,大部份都表示「十分痛苦而且身心都出了狀況」。
奇怪,「錢多事少離家近」不是以前我們嘴巴上嚷嚷著理想工作的類型嗎?
在尋找為何狗屁工作會讓人身心俱疲之前,先來聊聊狗屁工作的種類。作者將這類工作區分成五大種:幫閑、打手、補漏人、打勾人和任務大師,但這五大種又不是互斥的。意即一份工作可能同時擁有不同的狗屁類型。
這邊來說一下「幫閑」與「補漏人」。
我們想想中世紀封建時代,封建領主在人前站出來,是不是要有氣勢?要有排場?那這氣勢與排場怎麼來的?當然就是他身邊有許許多多的侍從。這些侍從就屬於這種「幫閑」的類型。目前企業愈來愈有封建領主制的傾向,底下的人愈多,似乎就覺得自己權力愈大,愈有面子。於是替主管達成「喔,我底下管了好幾百人,管理能力一流」這種成就,幫閑角色有時不可缺。
補漏人很好理解,就是幫忙補上遺漏的部份。大家在生命周期已經很長的企業中應該常會看見,一些年資很深,以前有過極大戰功,但現在卻顯得事情愛做不做,做了還常常出紕漏的同事。這些同事受到上層感念,持續留在位置上。那麼他們出的紕漏誰來補?就是找一個新員工來幫他擦屁股就好了。在允許終身聘用制的單位上,這些人常常就是擁有終身職的員工。這種人動不得,只能找新員工來補漏。而這新員工如果工作的內容就是補漏,要不覺得這太狗屁也很難。
書中除了講述這幾種狗屁工作類型,還附上大量自認為在做狗屁工作者的大量證言,相當精彩。其中一個證言來自德國軍方外包商工作者。為了讓軍官電腦由一處移往相距走路約十分鐘的辦公室,他要開好幾個小時的車到該單位,該軍官才在制度下被允許移動電腦。
那為什麼狗屁工作會讓人那麼累?大部份的工作者都認為他們應該做些對人類、社會有貢獻、有價值的工作,或者是創造能夠增進人類福祉的技術。狗屁工作阻止他們做這些,讓他們覺得花那麼多時間學習所為何事?人人都想實現自我,想提出自己與其它人不一樣的地方。但狗屁工作似乎讓自己停滯不前,思考及能力都因未使用而持續退化。年老了還好,但年輕時候就感到像老年人一樣,大部份的人都會極度反抗。
這種精神暴力,作者花了兩章來講解。
回過頭來說,為什麼不直接說「我不幹了」?
經濟因素當然是最大考量。另外一個就是「沒工作」本身就跟「很廢」、「對社會沒貢獻」…等劃上等號。那為什麼會有這種連結?作者由中世紀歐洲宗教及歷史著手,提出勞動與神學、與人類健全發展的這段淵源。又再提到工作所產生的社會價值跟所得,常常是反比的關係。這種脫勾其實也是在歷史的演進中,逐漸地有這種情況的。比如清道夫、看護…等對社會的價值可高了,但通常他們的薪水不高,且常被社會認為不是「好工作」。相反的,金融業的人不事生產,像變魔術這般將錢移來移去,錢就進了自己口袋。是故,「價值」本身其實就很難論斷,「同工同酬」是很簡單的概念,但要達到精確判定何為「同工」卻很難,因為這隱念了「價值」在裡面。
看書名會以為這是本稍有點調侃意味的書,但作者卻讓它在調侃之餘,還能有大量理論及相關論證,加深了本書的學術氣息。作者本意並不是想提出解方或理論,但在最後他仍支持所謂「降低工時」以及「基本收入制」。
對基本收入制的批評很多是,這樣人就不會工作了。作者認為一個完全自由的社會,頂多只有 20% 的人會是如此。但相比有接近 40% 的人認為自己在做狗屁工作且極度想逃離,基本收入制至少還讓更多比例的人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
當然,基本收入制會在現今國家中難以實現,有一個很大的政治因素。就是如果人閒了,就很容易參與政治,就容易批評體制、容易組黨結社來試圖改變甚至是取代現有政府。這是許多當權者,尤其是相對獨裁的政體不想要看見的。作者並沒有在這個話題上著墨太多,畢竟他認同基本收入這種方式仍然需要政府適度的管制才行,但作者是個無政府主義者。
無論如何,知道那麼多人身處痛苦又不得不維持工作,或許會讓一些,能由工作中找到點成就與樂趣、或是薪水不多卻對社會有價值的工作者,找到一點安慰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