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戰場:危險十字路口的台灣


美中對局大概是接下來幾年甚至是數十年都會持續下去,夾在這間的台灣要如何自處,才能避免自己受到最嚴重的傷害「戰爭」呢?本書探討的主題及大略內容如下。

中國崛起及與美博奕、新冷戰


中國能崛起除了自身改革開放之外,美國採行「接觸論」,相信能夠透過自由民主開放精神內化中國人民進而改變政體是原因。與蘇聯冷戰讓美國選擇與中國結盟,並為阻止可能再度引發的世界大戰,在文革時期中國最虛弱、台灣最強盛時期,阻止蔣介石回攻大陸。

然美國這項策略證明是失敗的。中國富起來,但政體仍未大幅改變,仍是權力集中。相對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的侵略性不降反升。

在蘇聯解體,西方世界勝利之後,中國轉瞬強大起來,變成是美國的頭號敵人。美國靠得是美元與軍隊維持霸權,中國在這兩個地方都試圖想取代美國,犯了大忌。在西方世界主觀意識風行的世代,中國權力集中的政體就是個原罪。以此為背景再疊加上中國各種不當行為,配合西方盟國共同施壓。

至於是否已進入美中新冷戰?專家各自解讀。

印太戰略


美國見中國在東南亞勢力擴張的同時,歐巴馬先是「亞洲再平衡」,直到川普、拜登的印太戰略,主要就是要打擊中國於此的影響力,確保第一島鏈甚至是第二島鏈能夠壓制住中國擴張。然東南亞諸國大部份既得利自美國,也受益於中國,他們不想選邊站。在許多國家,他們也避提「戰略」這個字眼,這太針對。

日本出兵及南海情勢


中國武統台灣,日本能否出兵?「和平憲法」中有兩大要素需克服。一是要出兵台灣,必需先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二是其自衛隊並無主動進擊之能力。日本視台灣為其南面最重要堡壘,戰略地位不可失。然其態度基本與美國一致。美國不出兵,日本出兵機會甚微。修改和平憲法又因人民普遍不願再回想二戰之苦而難以實行。

南海是爭議之地,但它卻是運輸要道。參與爭議國有中國、越南、菲律賓、台灣、印尼…等,但其中以前三國的力道最強。在南海仲裁結果宣佈最大島太平島(屬台灣)不是島之後,對台灣於此地的經濟海域、及潛在油氣資源影響頗大。

美國是域外國家,但因南海其是運輸要道,所以不允許中國插旗太深。美國提出「自由航行行動」,在南海仲裁案之後更顯出其試圖插旗此區域,試探中國之意。台灣對南海一向沒說什麼話,擔憂往後這邊的爭奪會漸漸被忽略及邊緣化。

美中貿易戰、亞太區域整合


台灣出口物料、半成品至大陸組裝,再由大陸出口,台灣對中貿易依賴頗深。對中投資在近幾年因政府政策、美中貿易戰以及中國工資調漲…等因素而開始下降,然貿易依賴近幾年不降反而有微幅升高。

疫情導致台灣本來就強的電子業蓬勃發展,RCEP 的生效對台中既有 ITA 相關產業影響不大,但卻對非受惠產業以及中小企業傷害較深。

軍事實力及戰略定位


中國自 2000 年之後軍事實力已領先台灣甚多,近幾年在帳面上甚至連美軍都畏懼。台灣身處第一島鏈中心位置不可失,但台灣一旦發生戰事,若非像 911 事件那樣引起美國人民同仇敵愾,否則美國出兵機會微乎其微。美國軍工業特殊的背景,最符合美國利益是協助台灣建立起足夠守住的武力。中國只要陷入戰爭泥淖,可重現一戰帝俄失敗並被推翻之歷史。如此不需犧牲任何美國人民,達到更改中國政體之目的,又可以由軍事武器中得利。

軍購,此為當大國棋子不可不交的保護費,值不值得是相對的。比較被人詬病的是,美國售台之武器僅有防禦用途,且皆售我過時過氣之武器。在價格上也比鄰國昂貴許多,可視為是美國大佬「加持」費。當棋子另有一特點就是可割可棄,一旦戰況不如預期,第一島鏈被突破,仍有第二島鏈可恃。西方世界不惜打破自己訂定的核子擴散條約,賣給澳洲核子潛艦,圖的就是第二島鏈的健全。

共軍繞台,並非單純威嚇。美軍軍事優勢在於潛艦,但台海太淺,僅有巴士海峽夠深,能夠深入中國東南經濟重地做直接打擊。共軍出巡兼有探刺、鞏固巴士海峽之目的。

台獨及結語


「去中國化」是目前台灣達到法理上台獨之手段。事實上團體社會化理論也說明分處兩地的人民,註定最後是要分離的。只是時機為何,要怎麼做卻是一門大學問。中國對於台灣遲遲不肯放手,無寧是意識形態作祟的表現,也是戰亂的背景條件。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對美國來說,想要裂解中國除了由內部製造對立,也可透過打代理人戰爭。而台灣剛好就符合「內部」與「代理人」的條件。

台灣能不能和平獨立,最大的關鍵點仍在中國。然中國正處於富強階段,對之西方有中國學者所謂「百年恥辱」,民族主義高漲的時代,對台灣更是轉趨強硬。台灣在西方主流世界已然是一個獨立國家,是不是得要一戰來爭這個名,值得深思。

是故兩面友好乃為目前上策。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