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熱蘭遮:中國首次擊敗西方的關鍵戰役



1661 年 4 月 30 日,一個瀰漫著大霧的清晨,算準漲潮之時,國姓爺的艦隊穿過平時大型船艦難以通過的鹿耳門水道,直接進了大員灣。等到霧散後,荷蘭人台灣長官揆一才驚覺這隻海上艦隊的存在,並下令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與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做疏散及戰鬥準備。

在普羅民遮城北側的油車新村,馬信率領的騎兵隊據稱是第一批踏上台灣的,隨後他們便包圍了普羅民遮城。在熱蘭遮城北側隔著主要水道的北線尾沙洲,荷蘭上尉拔鬼仔帶二百多名火槍兵主動進擊,卻在無視熱蘭遮城內的警告之下,被陳澤帶領的軍隊前後包抄而死傷慘重。在北線尾西側海上,荷蘭旗艦 Hector 號在鄭軍圍攻下,因操作不慎而自爆,其餘兩艘船艦也被攻擊而撤退。快艇瑪莉亞號船長則自行決定在逆風之下,仍航向巴達維亞請求援軍。

普羅民遮城並未做好禦敵準備,因此被包圍不久後,在眾人同意下,長官貓難實叮便向國姓爺投降。接著,馬信軍隊向西渡過大員灣,朝熱蘭遮城鎮(大員市鎮)進攻,並順利攻下。在熱蘭遮城南側,則透過當時的「窄峽」(水退時可涉水而過),鄭軍由沙洲南側逼進熱蘭遮城。然而在後續對熱蘭遮城的進攻,卻因熱蘭遮城是文藝復興稜堡的設計,導致鄭軍在交叉火網之下,死傷慘重而撤退。

由於事前被騙說荷蘭人很好打,因此國姓爺帶的糧草並不多。結果無法攻下熱蘭遮城,便引來了缺糧危機。這時國姓爺只能派出士兵去開墾,只留必要兵力困住熱蘭遮城及維持普羅民遮城的安防即可。在整個悲慘的夏季,飢餓與疾病困擾著雙方軍隊。鄭軍最後採取了徵糧的激烈手段,於是許多人叛逃至荷蘭方,並帶給揆一許多反攻的有效建議。

逆風航向巴達維亞的瑪莉亞號成功完成通報任務,巴達維亞當局命卡烏帶領艦隊援助台灣。國姓爺幾乎沒料到荷蘭船能夠逆風而行,他本來盤算這個時節吹起的南風將使得台灣無法取得來自巴達維亞的援助,所以才選擇此時進攻。鄭軍大部份軍士都出外打拼去了,如果此時荷軍發動總攻,大概國姓爺只能落敗。

然而荷軍並未好好掌握這個賽末點,上帝也不幫忙。首先在艦隊抵達不久,隨即遭遇了颱風,迫使艦隊必需駛至外海躱避風暴。然後風暴過後,該艦隊不是馬上返回台灣,而是先到澎湖掠奪一番後才返回。等到艦隊返回台灣,國姓爺軍士已經被召回來了。再者,判逃的漢人明確掌握鄭軍的情況,建議揆一利用荷蘭船艦在外海強大的戰力,封鎖可能自中國來的運糧船。只要鄭軍持續無糧可用,國姓爺只能撤軍。

揆一又再一次沒有掌握住這個賽末點,他決定全面對鄭軍開戰。五艘船艦駛入大員灣,打算以側舷火砲同時砲擊熱蘭遮鎮以及普羅民遮城。然上帝又不站在他們這邊。大員灣水深不夠,再加上這時南方洋流異常地強,五艘船艦不如預期的展開,而是擠在旗艦科克爾克號的後面。這導致科克爾克號吸收了鄭軍大量的砲火而沉沒。而隨著五艘大船後的小船艦,又中了陳澤帶領的船艦詐敗之術,駛出砲火能保護的範圍外而被鄭軍擊敗。最慘的是,船艦在退回外海途中,又因沙洲所阻而出不了大員灣。當揆一最後只能採取封鎖運糧船的策略時,23 艘船已駛入大員灣,其中有 20 艘船滿載米糧。

獲得糧食供應的鄭軍開始對熱蘭遮城施壓。他們首先對其西南側,位於沙洲高點的烏特勒支堡做進攻,然最後卻被荷軍以堅強的防禦工事給瓦解。鄭軍又在熱蘭遮城北面的北線尾沙洲南端興建一座堡壘(而且還是新式的文藝復興稜堡),持續砲擊熱蘭遮城內並且封鎖主要水道,切斷荷軍補給。但這一招又被荷軍快速興建一座堡壘給反制。

荷軍此時得到一有力外援。清朝的靖南王耿繼茂與荷蘭結盟,允諾出兵與荷蘭人共擊國姓爺。然而荷軍內部矛盾深化的很嚴重,揆一派出卡烏向靖南王請兵及購買必需品,結果卡烏卻因一場風暴,最後調頭往南,自己回巴達維亞去了。卡烏的離開,又嚴重打擊了荷軍的士氣。來自日耳曼的士官羅狄斯此時選擇叛逃至鄭軍,除了指出熱蘭遮城的弱點外,更提點了國姓爺攻破文藝復興稜堡的方式。

原來,要攻破文藝復興稜堡,就是也一樣要構築相同的堡壘,並且在雙方持續破解對方戰術時,持續地加大壓力。在羅狄斯的幫助之下,國姓爺在熱蘭遮城南側建了一座文藝復興稜堡,目標對準烏特勒支堡,並且該堡壘並不會受到熱蘭遮城砲火的攻擊。在持續有效的砲擊加攻擊之下,荷軍最後還是只能放棄烏特勒支堡。一取得烏特勒支堡,鄭軍隨即在其上架設大砲,整個熱蘭遮城便在鄭軍砲擊範圍內了。

1662 年 1 月 25 日,國姓爺對烏特勒支堡展開砲擊。1 月 27 日,荷軍決定和談。2 月 1 日,和約締結。

---

在「西方優勝,東方劣敗」觀念之下,強調歐洲在經常的戰爭中磨練出了優秀的戰鬥、攻城技巧,嚴明的紀律讓軍隊戰力強固,也懂得利用科技來讓軍事武器更具殺傷力,而東方則是比較落後,不思進取。然而這場可以說是東西雙方首次進行的大戰,卻也可以看見上述觀念需要修正的地方。

鄭軍雖然在兵力上有絕對優勢,但是新式文藝復興稜堡及強大的海上艦隊卻是荷軍非常明顯的優勢。以後者來說,如果揆一採取海上封鎖策略,大概這場戰爭的結果就被扭轉過來了。鄭軍雖然有兵力優勢,但荷軍的火槍兵實力卻是大優,可以遠距取勝。然而我們可以看到,陳澤與拔鬼仔的交戰,結果卻是以鄭軍大勝作終。

因此可以說,決定這場戰爭勝敗的關鍵在於領導者的能耐以及軍隊的紀律。鄭軍長年與滿洲人作戰,早已累積了大量的戰鬥經驗。國姓爺治軍重視操練,在戰場上將士不會因一時的劣勢而四處潰散。豐富的作戰經驗讓鄭軍能夠透過觀察戰場情勢,配合地形做出最好的戰鬥策略。國姓爺從來沒見過新式文藝復興稜堡,不知道在通常情況下,它幾乎不可能透過強攻而取得。但在幾次失敗後,他也開始模仿並建設類似的堡壘,更在羅狄斯的幫助之下,懂得攻破稜堡的要訣。在砲轟烏特勒支堡的過程中,準確且速度極快的發砲,更讓荷軍備感驚訝。

作為一個將領,國姓爺的能力的確是有過人之處。然而大自然的幫助卻也是功不可沒。在國姓爺來襲的五年前,原本用來監控北側鹿耳門水道的北線尾堡壘毀於颱風,讓國姓爺的軍隊能夠算準漲潮的時機無損地一舉通過狹小且曲折的鹿耳門水道。卡烏艦隊抵達時,適時的颱風也阻止了荷軍能在鄭軍最脆弱的時候給予痛擊。然大自然的威力雖巨大,人為的決策有時卻至關重要。國姓爺自金門全軍開拔,卻在澎湖遇見惡劣天氣,差點無法在預定時間抵達台灣。是他不畏天候仍下令進軍,才能在後來遇見大霧,靜悄悄地出現在荷軍面前。

荷蘭人佔領台灣,是將此地作為中日貿易的中途站,目標上仍是貿易為主,治理為輔。國姓爺佔領了台灣之後,將台灣與中國做了國家上的連結,致使清朝必需將台灣納入版圖。漢人在這段期間大量的移民台灣,形成現今我們所謂的「台灣人」。在後來的國族建構需要之下,國姓爺被奉為神明。有趣的是,國姓爺出生的 1624 年,正好是荷蘭佔領台灣那一年。而他擊敗荷蘭人的同年,也於台灣過世。

本書內容相當精彩,讀來可一氣呵成。閱讀完此書後再去參觀一下安平古堡,原本不那麼有意思的古蹟之旅也會變得生動有趣。大概這就是瞭解後進而產生的興趣吧。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