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壓榨的一代:中產階級消失真相,是什麼讓我們陷入財務焦慮與生活困境?


本書講述了美國中產階級漸漸消失的現象,而這個現象與矽谷的崛起有直接的關係。所謂的中產階級,書中以美國的年收入標準來定義,涵蓋了一些兼任教授、護理師、律師。以往這些我們認為屬於社會中上層的職業,卻面臨了不少債務的困擾。細讀此書,會發現上述職業會產生如此現象,與女性懷孕、教養多個孩子、照料父母、中年失業…等有關。書中批判美國醫療費用驚人(台灣人要珍惜健保),托兒費用高昂且缺少體制內的公立托兒所幫助,導致縱使位於中產階級頂端,卻也可能入不敷出。

然而讀完全書,我卻覺得美國人不肯放下原本生活方式,對此現象也要付一點責任。的確,高房價是因為所謂的科技新貴往市中心擠的關係。但不願捨去一些多餘的消費,租金上漲了卻以工作更久更長來因應,卻也是加速這進程的催化劑。當然離開大都市工作不是那麼好找,然而如果相比賺多一點卻必需用光,賺少一點卻能存一點是不是比較好?如果中產階級目標是向富人階級流動,那麼目前進入富人階級條件達到了嗎?每個世代富人階級達成的條件皆不相同,以前能,現在不一定能。如果無法向上流動,維持現有生活方式反而會向下流動的話,那麼為何不削減不必要的支出呢?

美國社會存在著許多問題。書中所提的新移民、對懷孕及照顧家庭者的忽視、岐視,亦或是針對想開創第二人生的民眾收取高額學費的營利型學校,台灣的社會也存在此現象。我們總是看見美國科技業者光鮮亮麗的一面,而藏在這後頭,一些在傳統產業努力工作發光發熱的人,卻也是非當地人所不能體會其辛苦的。書中講述零工經濟的部份僅一章帶過 UBER 而已,要說看了它能了解零工經濟是有點太牽強。

而最後兩章,講述現今熱門影集與人工智慧的事情,在我看來僅是作者個人所見所想所思,事實上缺少了真實案例,讓這兩章看起來有點濫竽充數。然而,就文化來說,美國人與台灣人相當地不同,政府思考的治民方針也不同。但希望的是,我們能夠記取其教訓,不再於我們台灣社會重蹈覆轍。

但,似乎有人這樣認為。歷史,就是用來一錯再錯用的。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