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技術
大前研一認為這樣註定會失敗,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會做出荒腔走板的決策。他認為自己之所以能夠提出許多與其它人不同的見解,出版的書籍還被列為五十大企管書籍,靠的就是他從小不輕易接受別人給他的觀念。
他認為,我們常常把假設當作結論。比如說「這個市場衰退中,不值得再投入」,就常常被認為「市場衰退中」這個假設是對的。但真的是這樣嗎?有多少證據支持這個假設?大前研一透過挑戰假設,找出實證的方式,一一驗證他接收到,或者自己腦中的想法。
他強調,人就是要多思考。在通勤途中思考公車廣告如果讓自己來做,會怎樣有更多的利澗產生。透過每時每刻的思考,增進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
在企業中,如果不能提出數據來說服人,而僅是說「很重要」這種形容詞,其實並不能真的令人信服。對方的同意往往可能只是形勢不如人,私底下卻會漸漸累積不滿,等待時機反撲。然而提出數據卻需要平時就注重數據的收集,往往大多數人都不願意紮實地去做。如此長久下去,決策上便會出現偏差。
書中大前針對當時日本政府的許多政策做批評,明確指出這是日本教育及政府官僚、能力不足下的產物。在國家政策上面,一些為了財團而將人民當提款機,甚至可以說是欺騙的行為。領導者能力不足,看不清問題本質,卻又胡亂出主意。底下的人唯命是從,不去思考批判。這樣子由政府直接制定錯誤政策的情況,在日本屢見不鮮。日本的媒體也盡做些政策宣揚之事,不會去思考政策本身的合理性,甚至還會肅清反對者。
看看日本,想想台灣。台灣目前許多的政策,有許多不就是偏離了科學,而走向意識型態的道路了嗎?這責任不僅僅是執政者,而是在野者甚至是全體國民的。然而一旦國家出了問題,位居高位者所受的傷往往是最低的,影響最大的仍是一般國民。
大前所提的思考技術,應該就是所謂的批判式思考。然而就本身經驗,這其實需要文化上的配合。想一下在東方傳統威權的文化之下,我們敢在會議上「請」主管就他提出的看法,提供佐證數據嗎?傳統威權的方便之處就在於,一切都是某人說了算,決策的速度很快。西方平權式的討論,在決策時間上可能不那麼快,但卻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方向不致偏差太多。
不過這是以前的觀念,現在的西方,有時候也是集體式的歇斯底里,好不到哪裡去。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