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臉:一位外科醫師的生死現場


不是醫師的人們極少見過死亡現場,或許也並不想親見。然死亡是每個人必經過程,出生就是為了死亡,它也是大自然給予我們後代生生不息的關鍵。幸運的人們,隨著年歲漸大,也不可避免地必需開始接觸到死亡這件事。當我們腦中真正意識到死亡,我們腦海浮出的是什麼樣的畫面呢?

大部份的人都想「善終」。但如何定義它?在古代,強調「死亡的藝術」。當罹病後,便只能知天命,剩下就是如何利用有限的日子。在現在,變成了「醫學的藝術」。各種高科技儀器以及先進的醫療、強效的藥物,在在都讓醫師們欲罷不能,在面對疾病時使用渾身解數,為的就是擊敗疾病,延長病人生存時間。

然而,在這中間,病人可能受到的傷害及痛苦,卻可能是醫師所忽略掉的。對於許多絕症,病人如果嘗試機會渺茫的新療法,以為這就是一種「希望」,換來的可能是更嚴重的藥物反應,失去了原本可以自由掌握的最後時間。如果我們都希望善終,為何會有這種決定?

大概是我們知道死亡是必經之路,但大多數人卻不想面對。何謂「善終」,應該就是已做了所有想做的事、已解開所有與親近之人的結…這一類的事,然後真正了解我們必需走向終點,才能替後代人營造出生存空間。然而想像終究是想像,死亡經常會以想像不到的面貌及方式出現在每個人的面前,瞭解每種常見的死亡方式是如何使人走向終點,或許可以讓我們來評估,是否要接受醫生建議的醫療方式。

努蘭醫師在本書中說明了心臟疾病、阿茲海默症、謀殺、意外、愛滋病及癌症是如何地導致人們走向死亡,也說明了因著基因、生活習慣、飲食的差異,每個人需面對的挑戰皆不相同。但他強調,一個能真正瞭解病人的醫師應該是政府要努力的目標(家庭醫師)。只有真正瞭解,醫師才不會「為了展現醫術」而進行太多的無效醫療。醫師應該是以專業結合病人意願,做出真正有利於病人的決定,而不是有利於醫生的決定。

對於一台已老舊的機器,有的時候就該讓它真正報廢。想要真正地善終,那就應該保握時間,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持續地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當死亡正式敲門的那時候,我們回首過去不再有遺憾,利用僅剩的時間與親人交談,分享過去點滴。人的軀體會消逝,但回憶會永存,這大概就是最好的遺物。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