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這是史蒂芬.褚威格(或譯茨威格)的個人自傳,由他親自撰寫。他回憶了邁入二十世紀以來歐洲所處的太平盛世,直到 1914 年一戰爆發才頭次奪走似乎永遠不會回來的太平。之後一戰結束,德奧歷經多年通膨所苦之後,終於在 1923 年又再度回歸寧靜。此後歲月又讓他稱之為黃金十年。然而希特勒於 1933 年的上台,隨即又奪去了這一切。尤其褚威格本身是猶太人,在希特勒消滅猶太人的政策之下,當時在德語世界極負盛名的褚威格,其著作隨即被禁,人身自由隨即被限制。在這種情況下,褚威格決心離開他生長的城市維也納,也不再眷戀他工作生活了二十年的薩爾斯堡,往國外逃去。

透過褚威格這本回憶錄,我們可以瞭解生活在二十世紀的維也納,甚至是歐洲會是什麼樣子。雖然帝國四立,但是那是個出國不需要護照的年代,沒有所謂外國人之分。人們可以自由在國境線任意移動,沒有護照,也不必填寫那「幾百份」入境表格,不必被懷疑入境是要試圖顛覆國家。各個民族在帝國內和平共處、通婚,沒有優劣之分。奧地利政府雖然老舊、不思進取。但人們仍未受到舖天蓋地政治宣傳的影響,仍只沉醉於文化、藝術。彼時的歐洲,人們是多麼地相信他們正處在一個美好的世界,人民相信政府的發言,信任政府的施政。

咖啡館是眾多藝術家集會之處,也吸引了各式各樣人們。在這兒,不分階級高低的人們可以討論詩文、戲劇,暢所欲言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也是藝術家們互相交流的地方。雖分屬不同帝國,講不同語言,但這時的人們通曉各國語言。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迴盪在咖啡館內,也不會管是什麼民族。

褚威格內心崇尚自由,反對戰爭。他喜歡在安靜不受打擾的地方工作,欣賞在工作時渾然忘我的心流境界。他推崇羅曼.羅蘭,認為他是當時道德感強烈,又願意挺身而出宣傳反戰理念的藝術家。相反地,許多在戰時淪為政府戰爭機器宣傳打手的詩人朋友,褚威格在回憶錄中就幾乎鮮少提及。雖然二十多歲就成名了,但在三十二歲之前的作品,後來都被褚威格認為太過於「為賦新詩強說愁」,不願意再出版或提及。他相信名氣及權勢會吞噬個人,讓一個人的言行變得只為這名氣與權勢服務。因此雖然不可避免地享受到旁人帶來的崇拜眼光,但他躬身自省,並稱如果當時是用筆名發表就好了。

褚威格最後逃向倫敦之前,最後回維也納去見年邁的母親一面。他在回憶錄中鮮少提及家人、妻子,可以看出這時的歐洲,已經是崇尚個人自由主義的年代。年邁的母親在希特勒兼併奧地利之後,處境堪慮。但褚威格提及,他母親沒有受納粹荼毒過久,就去世了,對他來說是種安慰。對於妻子,僅提及在倫敦要與第二任妻子辦理登記的當下,卻剛好電報傳來德國入侵波蘭,英國隨即向德國宣戰的消息。在那一瞬間,他從外國人再度往下掉一級,淪為「敵對的外國人」。褚威格表達出在當下的痛苦與無奈。

由英國再到美國,最後落腳巴西,褚威格內心一直是帶著痛苦生活下去。他所熱愛的歐洲甚至是全世界,正因講著他母語的人們而陷入地獄,他的理想太平盛世似乎已不能復見。褚威格每天利用廣播收聽戰爭的消息,無論誰勝誰敗,對他來說都是人類在文明道德上的千年倒退。雖然內心失望至極,精神上也屢屢遭受到打擊,但在 1942 年 2 月的最後時日,似乎他內心已重新歸於寧靜,已經決定好他人生要怎麼樣地結束。在里約熱內盧參加過狂歡節後,他平靜地打電話給友人,講了日後他們才意會過來語重心長的話,並歸還了向友人借來的書。

任何陰影,都必需依附於光明之中。戰爭與和平、光明與黑暗、興盛與衰亡。一個人,必需經歷過這些,才算真正活過。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