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與東亞世界:從東亞視角重新認識漢字文化圈


中國的漢文自古以來影響著周邊國家如日本、韓國、越南,目前僅剩日本仍正式使用。但我們去日本,會發現同樣一個字,與中文上的意義卻天差地遠,語序上也不同。比如「改札口」中的「改」,在日文是有「檢查」的意思。漢語語序是動詞在前,賓語在後。但日文語序與漢語相反,所以中文的「售票機」在日本叫「券売機」。然而日文「只今発券中です」,這個「発券」,卻是使用漢語語序。

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傳遞上具有時間性,端看這些國家的人是哪個朝代來到中國而定。他們接受漢文很大的一個因素與宗教有關。佛教自印度傳來,中國首先將梵文翻成漢文,然後這些國家的僧侶來到中國交流,自然就是使用漢文。漢文本身是孤立語,與日、韓、蒙古等…阿爾泰語系不同。當蒙古人入主中原後,他們也接受漢語,但是他們的語序與漢語不同,在使用上就會有所謂「不正規」漢語的情形。

但正規不正規是相對的,當朝廷使用所謂「不正規」的漢語久了,自然它就會變成「正規」的。所以漢文本身也因朝代轉移,而加入了諸多的外來元素。比如一開始的文言文,到後來的白話文言文、白話文。在字體於不同文本的使用上也有差異,目前所謂的繁體與簡體大概就是由這個脈絡而來。

在閱讀漢文時,可分為「音讀」與「訓讀」。音讀就是完全以漢文的音來讀,比如「山」,音讀就要唸「san」。訓讀則是以本國語言來唸漢字,比如剛剛的「山」,在日文是「yama」。因此讀「山」這個字時唸「yama」就是訓讀。

比如英文「book」,我們用中文「布可」來唸,就是一種訓讀。

訓讀之所以存在,為的就是在漢語能力不足之下,採用的一種妥協、瞭解漢文的方式。訓讀時必需考量當地語言語序的問題,所以就產生了在文章字句之間加上許多符號,以表明正確讀出的語序。訓讀的現象在中國周邊的國家非常的普遍,依據離中國的遠近,很有可能日本的訓讀是由朝鮮半島傳過去的。

在對漢字的使用上,這些國家也有可能發展出自己的文字。比如遼、金、西夏…等國家,他們就借用漢字發展出了自己的文字,而這些文字中,有些可能漢字也沒有。比如日本有個「峠」字在漢字沒有,是代表山裡上、下山的地方。一般在日本所見,「峠」即是道路相對的高點。初見這個字的時候,覺得它真實地表達了這個地方地理的特徵,非常有趣。

無論目前沒有仍在使用漢字,但不可否認地,許多國家真實地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然後在交通較不發達的時代,各民族各自發展出了自己的語言觀與世界觀。語言、文化的交流是雙向且無形的,縱使再怎麼地排斥及封鎖,但變化仍持續進行中。

本書中以較通俗的方式,介紹了各國語言上在漢字使用上的差異以及今昔狀況。由於當時各國在漢字書籍中主要是以中國經典的書籍為主,因此在書中也帶領讀者領略用當地語言閱讀這些書籍的情況。有一些在欠缺當地語言能力之下,讀起來稍嫌乏味。除此之外,其餘部份不失為瞭解我們鄰近國家如何使用漢字,一本不錯的小品書。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