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人
1941 年 7 月 10 日,在德軍佔領下的波蘭耶德瓦布內這個小村落中,發生了屠殺猶太人的事件。整個事件是在德軍佔領的情況下發生的,在事件後因國際社會關心的焦點都在幾個大的集中營,這些發生在各個村落的屠殺事件反倒似乎被刻意不張揚。揚.格羅斯透過 2000 年出版的書記述這起事件,喚起了波蘭人對自身民族在當時的所作所為做出反省,並透過成立的波蘭記憶研究院對事件進行調查。在這些猶太人被殺的數量維度不夠大的地方,真實地反應了在這塊區塊中,猶太人的處境是多麼地卑微。
在《黑土》這本書中,也有提到當焦點都在集中營,究責對象皆是發動戰爭的納粹時,這些地方人民的所作所為往往是刻意不被提起的。這些地方經歷了蘇德兩國的雙重佔領,身在其中的人為了活下去,對佔領當局投誠是可以理解的行為。然而前次的投誠到了佔領者易主之後,也極容易變成被清算的藉口,因此如何對新佔領者輸出最大的誠意就是他們要生存下去的必要手段。
然而在歷史洪流中,卻也不能忽略猶太人在歐洲這塊土地,總是備受欺凌的現象。猶太人很會做生意,他們的錢財在封建時代,經常被領主當作搖錢樹,任意地透過合法或暴力手段搶奪。「猶太人很有錢」的觀念或多或少根植於一些人的心中,因此犯罪份子可能會經常找他們下手。在耶德瓦布內的事件之前,居民看起來與猶太人相處融洽,但這些傳承自中世紀以來的觀念,或多或少都在居民心中佔有一席之地。天主教神父的推波助瀾在這起事件中起了關鍵作用,因為大多數的傳說都是猶太人會在逾越節做餅時加上天主教兒童的鮮血。當兒童失蹤時,這種觀念很自然地將人們導向都是猶太人搞的鬼。
蘇軍第一波佔領時,波蘭人以為猶太人「全部」都很歡迎紅軍。但事實上僅有少數人這樣做,這在戰爭時期是很正常的,不能說整個民族都是這樣。然後德軍來了之後,許多已在紅軍之下服務的波蘭人,為了迎合德軍鏟除猶太人的大方針,在德國人放行之下,其內心惡魔彷彿被釋放了般地,做出瘋狂的行為。在耶德瓦布內,或許接近真實的情況是,德國人給了八小時讓波蘭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但並非「強迫」他們這麼做。諷刺的是,事件當時在德軍憲兵站內的猶太人,反而活了下來。當波蘭人衝進憲兵站要拖猶太人出去時,反而被憲兵隊長暴怒地制止說:「給你們八小時還不夠嗎?給我滾出去!」
揚.格羅斯在本書採用的觀點為,當相關證言稀少時,必需採取「先相信」,而非傳統「先懷疑」的觀點。這種觀點有其意義上的合理性,它可以在後續要證明其為假的過程中,再發掘出更不為人知的秘密。然而這種與傳統歷史研究運作方式不同的觀點,卻也是他被批評的原因之一。但不可否認地,這本書帶起了波蘭人面對自身民族過去的傷痕,在理解民族過去的作為後,痛定思痛地接受這是民族歷史的一部份,並堅定地讓它不可再未來發生。
正如揚.格羅斯在書中所問,一個民族難道可以僅挑選過往榮耀的時刻做為整個民族記憶的全部嗎?事實上這是大部份民族在構建其歷史記憶時最常利用的手段。但如果不坦然面對歷史陰暗的一面,又要如何能將此等教訓及懊悔一代代傳下去,並讓它在未來不再發生呢?
揚.格羅斯在書中自問,大屠殺為何發生?他自己也沒辦法給出答案。但或許可以這樣形容,人與人之間或多或少有一些嫌隙,這些小裂痕在平時往往無關緊要。但只要有足夠大的誘因,比如為了生存,人們就會將此裂痕無限放大成巨大的峽谷,藉以隔絕出來兩者的差別。而這個差別,就是可以向對方施以各種手段的最好理由。
後續針對本書的一些意見、批評,可以參考維基百科的內容。或許這起事件的完整經過永遠已無從得知,但實際在不受逼迫下執行屠殺的的確是波蘭人。波蘭人也坦然面對了這起事件,或許這是一個偉大民族必需要有的胸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