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忘了他的傘


尼采在一份未完成手稿中,寫了「我忘了我的傘」。

由於他是尼采,大家紛紛探究這句話背後真正的含義為何,有什麼暗喻或影射意圖。現在英國倫敦的「JAMES SMITH & SONS UMBRELLAS」是一家歷史悠久的傘店,已成為觀光景點。在十九、二十世紀的英國倫敦,傘經過人們精心打造,用以襯托持有者的與眾不同,特別是與勞工階級的不同。古埃及、亞述、蒙兀兒、印度…這些帝國用傘幫君主遮陽,強調與統治權之間的深刻連結。狄更斯可能是文學史上最熱中傘的作家。

在過往時代,觀察持傘者其傘的材料和狀態,可以用來判斷社會階級。絲質雨傘是貴族專利,階級較低者用棉質或羊駝呢。傘柄材質可看出可支配的收入,能負擔得起多少錢來保養雨傘,只要觀察傘面與中棒的狀態就知道了。傘的收納方式也透露出社會地位。

然而傘在廣為人接受之前,也有一段被厭惡的時期。法國 1830 年代型男派男士認為那違反了真正的優雅。於是傘成了鄉巴佬的專利,是老頭子或老太太才用。宗教方面的因素則是,
下雨是上帝給予大地的恩惠,子民們拿傘等於是拒絕,是大不敬行為。當時的馬車伕覺得受到威脅,因為如果所有人都拿傘,就沒人搭馬車了。二千多年來人們多使用披風與上油的斗篷擋雨,這些撐傘的人自以為是誰啊?

這段時候只有婦女撐傘,男性會被認為無男子氣概。眾多文學作品中,負面形象角色經常有一把傘,而且是破傘。比如狄更斯《馬丁.翟述偉》中的莎拉.甘普。而二戰前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形象與傘連結,在其聲望跌落谷底後,傘也用來代表其負面形象。

但一開始的傘不被人們喜愛,也是有其原因的。第一是當時的街道狀態,充斥著不便與汙穢,許多招牌參差不齊突出。 如果行人拿著一把傘,對旁人造成困擾可想而知。在許多一次只能一人通行的狹窄人行道上,這個問題更顯嚴重。第二是傘的價格高卻沒好品質,也沒多少場合用得上。一開始的傘用鯨骨打造,重量很重,撐起來吃力。傘骨並非鎖在中棒上,而是用鐵絲綁著,因此容易解體。使用後如沒好好晾乾,鯨骨容易裂開。棉質傘布雖以防水蠟或油塗過,但淋過雨後還是濕透,收傘後還是得濕漉漉地夾在腋下。

直到後來製傘技術進步了,才慢慢地被人們所接受。

傘還有庇護及影子的意涵。在古埃及,國王有奴隸撐著華蓋,象徵蒼穹在國王頭上延伸,代表國王的庇蔭。中國人用傘代表宇宙,傘柄代表宇宙的軸心,二十八根輻射狀傘骨代表二十八星宿。佛教傳統傘蓋是佛陀八寶之一,有吉祥的意涵。古埃及象形文字中有一個字形狀跟傘很像,可大約翻譯為影子。經典故事中拿著一把傘由天空降落的角色,總是令我們覺得是如此地優雅。

傘更可是性別化的象徵。使用陽傘能幫助女性維持膚質白皙細嫩,散發貴氣。如果小心挑選陽傘,可讓五官更顯年輕。雨喚起內在性,是理解雨傘轉變成房間一樣的私密空間的關鍵,由外界退居到內部,是刻意與外在世界隔絕的方式。當我們站在滂沱大雨之中撐著一把夠大的傘,我們彷彿進入了另一個國度,靜靜地觀察因雨而顯得倉皇失措的人們。每個建築物都有固有的社會規範,刻意壓制每個人完整的個體性與更出色的判斷。一個人在戶外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撐起或活在自己的意見、品味與經驗之傘


雨夜中,失去傘不只是一個糟糕的夜晚,更代表秩序與界線被威脅了,這經常發生在公眾場合。「傘品」不好的人,會刻意拿走中意的傘,留下自己的壞傘,並在被發現時故作驚訝地道歉。雨中撐傘跟穿雨衣對身體感官完全是不同感覺,撐傘時看似有機會保持乾燥,但真實情況似乎我們總是失守下半身。傘有時卻也代表了一種累贅,尤其是在雖經常下雨,但卻常是細雨綿綿的都市,穿著一身防水大衣,將頭帽拉上,輕盈地穿過街道,似乎更像是許多歐洲都市的日常風景。

《尼采忘了他的傘》,一本關於傘的文化、歷史及特性的小品書。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