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征


清朝之前的明朝彊域並未實質包含滿洲、蒙古、台灣…等地,這些地方都是在清朝才一一的歸入清帝國的領士裡面。清朝征服準噶爾蒙古,被中國史學家列為天意與歷史必然的一個趨勢,被中華民族強調它們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當我們由今日回過頭去看當時的三個帝國:清帝國、俄羅斯帝國、以及蒙古準噶爾帝國的時候,有的時候會認為這是三個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博奕與爭鬥。然作者指出,在十八世紀以前,當時根本沒有民族國家這個概念。無論是清朝、俄羅斯或者準噶爾,都只是循著最有利於自己的路徑在歷史的洪流中行走。清朝征服蒙古的確在中國各王朝中是史無前例,但這個成就並非天命所倚,純粹是各個要角在當時的機遇之下,所形成的一個最終偶然的結果。

歷代中國王朝對付塞外民族的手段是分而治之,或者是以夷制夷。清朝藉著拉攏與他們比較親近的東部(喀爾喀)蒙古人,藉以讓他們不要成為一統的王國。只要他們不統一,各個部落之間就會常常征戰,沒心情來進犯邊彊。蒙古部落之間常常因為大汗的繼承問題而互相征戰,但在有才能的大汗在位時,他們漸漸地強大總是引起清帝國的注意。清帝國採取非常多的行動,這些行動分別是軍事、經濟、外交、宗教等各個層面並行。這些行動有些是既有政策的延續,有些是因應歷史偶發事件的回應。

蒙古大草原幅員廣大,歷代的中國皇帝皆不能進入大草原的核心,一舉消滅蒙古人,重點就在於後勤支援不足。蒙古人善用這一點,交戰時常常打不過就跑(跟毛澤東一樣)。他們的馬又比較優,這一跑就不見人影,中原軍隊只能望而興嘆。明永樂皇帝因後勤不足,無法對蒙古人取得永久且決定性的戰果。康熙知道這一點,但他也因為軍隊數過於龐大、補給線拉得太長,而僅能取得部份的戰果。在讓東部蒙古人歸順之後,清帝國對蒙古的駐軍主力位在西北,其在甘肅以西建立屯墾制度,為的就是想要讓駐軍能夠自給自足。雖然自給自足的目標從未達成,西北駐軍仍需中原內地的大量支援。雍正強化內政,讓由中原至西北的補給漸漸地穩定成型。

經濟方面,主要是透過邊境貿易與朝貢使團,讓準噶爾開始嘗到甜頭,收買人心,降低軍事的難度。外交方面,與俄羅斯展開毛皮貿易,更簽定了尼布楚與恰克圖兩個條約,讓清俄的邊界明確界定出來。俄羅斯東擴到西伯利亞以及阿拉斯加,本來的驅力就是西伯利亞豐富的皮毛資源。等於俄羅斯是以經濟為主要考量。在能與中國貿易並取得許多利益的當下,選擇不要支援準噶爾才是理性的決定。雖然俄羅斯也與準噶爾討論過在後者境內開採金礦以換取兵力支援的事,但考慮到與中國的貿易是既定事實,金礦的開採卻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因此而胎死腹中。

宗教方面,透過與清朝交好的盟友取得西藏的治理權,切斷西藏與蒙古的連結,讓西藏不能在宗教信仰方面支持準噶爾。在這幾種政策的交互作用下,在乾隆時期,因準噶爾內部的動亂,其中親清的一派邀請清帝國出兵準噶爾。這天賜良機,清帝國在西北的將領們把握住了,清帝國終於迎來了將西部蒙古納入帝國版圖,這史無前例的豐功偉業。

因此清帝國並不是註定要消滅準噶爾的,準噶爾也不是註定要被消滅。清帝國當然擁有很好的經濟資源,其南方的農業基礎支持了西北連年的征戰,以及駐軍的消耗。然蒙古大草原的地利讓中原軍隊無法深入,要不是準噶爾內部亂了,清帝國何時才能將這塊後來稱為新彊的省份納入版圖都還不知道。在將新彊納入版圖,西藏也由自己人掌權的這個時候,它形塑了中華民國創立初期的秋海棠彊界。

厚厚的一本書,作者說明了所謂的征服,不僅僅是軍事方面,更包含經濟以及意識型態的部份。十九世紀開始的民族主義,將此種意識型態發揮到了極致。後代的中國學者將清朝盛世的版圖,當成是一種必然結果,以此來訴求正統性,彷彿清帝國從滿州發跡以來,就知道未來他們一定要將新彊納入版圖般。如果問,為什麼清帝國只納編新彊,而更西的哈薩克與吉爾吉斯不納入呢?事實上就是彊界是一種很模糊的概念。清帝國不再向西擴,正是因為哈薩克與吉爾吉斯都願意歸順,沒有花大錢興兵作戰的理由。

回過頭看歷史,有時候卻很諷刺。東部蒙古人早早就歸順清帝國,讓漢人進入他們的領地,讓帝國軍隊需要作戰物資時能夠向他們索求。但他們在失去自主及自由移動的權力之後,現在卻有個獨立的蒙古國是他們的國家。而西部蒙古的準噶爾自立自強,不願屈服於清帝國之下,現在他們卻仍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份,想求獨立而不得。要說準噶爾的統治者沒有遠見嗎?他們只不過是在當時遵循著外在環境而變化的人罷了。

對於清帝國來說,蒙古人且侵略性,在要求歸順不成後,帝國只能「被動」用兵。對俄羅斯帝國來說,中國是個很好的貿易對象,準噶爾卻不是。對準噶爾來說,身處兩大帝國中間,想的是如何利用有限資源讓部落能延續下去。六百頁實質內容的這本書,講的內容遠比我寫出來多得太多了。每個帝國看待別個帝國的方式都不相同,寫出來關於對手的觀感也不相同。縱使是同屬清帝國,位在北京的學者,看得也與位在西北的邊塞將軍或人士有所不同。作者透過比較滿文、漢文、蒙古文、俄羅斯文…等不同史料,來勾勒出最接近真實的歷史樣貌,是這種比較歷史最吸引人之處。

清帝國的史料多經修改,為的是彰顯天朝的偉大,皇帝的英明神武。歷史是由勝利者所寫的,但縱使是經過修改過後的文字,在許多地方可能也會有互相矛盾之處。透過發現這些地方,再輔以其它史料做比較查證,利用這種逼近法才能慢慢接近史實。作者承認他仍有許多史料未能查閱,本書出版後的確也造成了後續許多學者的研究及討論。所謂「拋磚引玉」大概就是如此吧。所以說,被日本成立的滿洲國、彊獨、藏獨、台獨…其實也都是歷史偶然結果下的產物啊。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