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女孩


本書在講女孩。女孩會遇見的問題,分為四種:性認同、網路泡泡、病態的執著、環境毒素。

性認同

女孩需要知道她「自己是誰,未來要成為怎麼樣的人」。如果缺少指引,放任女孩在流行文化中盲目找尋的話,就很容易將自己「物化」了。物化就是女性被當成一種物品,其存在只是用來取悅特定對象(我想通常是男性居多)。物化後女孩很容易將自信與外表的吸引力做掛勾,唯有時時被別人注意才能展現出自信。一旦外表不再吸引人了,或者有吸引力比自己更強的人出現,自信就會崩潰。

網路泡泡

與從前的女孩比起來,現今網路社群看似朋友眾多,但親密感卻比以往更低。女性需要與社會連結,這部份是因為女性必需要有強大的後盾,能夠在沮喪的時候有個情感的宣洩口。以前的人會寫日記,現在的人寫臉書。但日記與臉書不同點在於,日記是私密的,可以寫下在人們面前不敢說的內心真實感受。但臉書是公開的,你怎麼寫關係到別人怎麼評價你。所以無論是有意或無心,臉書上的內容一定是修飾過的。這樣就不能讓女孩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聲音,更不能讓他找到自己是誰,要成為怎樣的人。

在社群媒體上,霸凌往往比從前更容易。「已讀不回」是個例子。當面對面時,對方在忙我們看得見,但在手機上我們可能會胡思亂想成對方不想理我們。女孩霸凌的方式常常是以聯合所有女孩抵制某人的方式進行,這讓女性需求的社會連結有被切斷的感覺。當女孩太過注重社群媒體帶來的社會連結時,往往一天會花費數小時的時間在上面回朋友訊息。這造成的後果除了睡眠不足,更可能影響課業。

睡眠不足容易忘東忘西,容易引發注意力無法集中,老師在這方面就很容易建議父母讓小孩去做注意力缺失症(ADHD)的檢查。就有可能服了興奮劑之後以為孩子真的有 ADHD。但如《浮萍男孩》中列出的 ADHD 檢驗項目,其實注意力不足是 ADHD 最不需要重視的項目。睡眠不足,只要讓孩子睡飽就可以了。

所以作者在這部份與《浮萍男孩》中建議的一樣,父母一定要知道孩子在網路世界的所有言行。如果可以,儘可能延後他們使用智慧裝置的時間,將這些時間用在帶孩子去大自然。一定要給了,也必需訂定規則。比如吃飯不能帶智慧裝置上桌,晚上十點後交出裝置…等。在這方面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以身作則,以身作則(很重要所以說三遍)。如果是電腦,則必需放在公共空間,讓孩子知道使用電腦做什麼是可以讓全家人知道的。意即父母使用電腦做什麼,孩子也會知道。

父母必需在明確告知孩子的前提之下,監控孩子在網路世界的一言一行。以手機為例,提前告知並安裝監控軟體,最好是這軟體會在使用時明確地告知孩子目前他們正被監控。孩子受同儕壓力被迫做出不適當行為時,他們可以拿出手機說:「你們看,這會被我爸知道,他會打死我」。這等於是讓孩子可以有個無形的擋箭牌,意思就是「不是我不做,而是我爸不讓我做。」對朋友的來說,這也是一種溫和的拒絕方式。

將私密照片上傳到網路,除了與第一點的物化自己有關外,也與女性的社會連結有關。但這類照片一旦落入有心人手中卻會是場災難。《關掉螢幕,拯救青春期大腦》一書中,提到美國已發生多起例子,女孩將私密照片發給男友,結果卻被男友發到公眾論壇,指名道姓並加上不堪入耳的話,造成女孩輕生的例子。

病態的執著

堅持做紙片人就是一種病態的執著。這樣的心態僅以外表做為認同的象徵,卻傷了身體。對某項運動過於執著,縱使身體負荷不了仍執意進行,也是一種病態的執著。另外像酗酒、自殘…等也是。對於非自己所興趣的課業非常執著,但一旦遇見能力更好的人就自信心盡失。相比男生的懶散,對課業不在乎,女生不會有上述問題,但卻會有不曉得自己要什麼,只為了父母或旁人的目光而努力的問題。每個人所長不同,將資源放在錯誤的領域除了浪費,更容易在此領域得不到預期成果。

環境毒素

這部份與《浮萍男孩》提到的差不多,大多數是環境荷爾蒙的影響。然而,對女孩的影響會是青春期的提早,造成罹患乳癌及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升高。過早的青春期也容易讓女生在尚未搞懂自己身體之前,就被世俗文化給帶向物化自己的道路。肥胖的女孩容易讓青春期提早,但胖只是間接因子。不是胖會讓青春期提早,而是脂肪是最容易吸收內分泌干擾物質的地方。女孩子用的乳液及面霜也要注意是否含有環境荷爾蒙成份。

父親的角色很重要。雖然沒有正式的研究,但有一個稱職父親的陪伴,會讓女孩的青春期延後。有一說是「費洛蒙」的影響。哺乳類動物為避免近親繁殖,所以雄性身上會散發出費洛蒙,讓青春期延後。

解法

結合以上四點,作者提出一些解決方式。首先是男女在腦的發育,身體構造方面很不一樣。但現今教育及訓練的方式很多都是以男性為主。女生的腦注重「什麼」,男生注重「去哪裡」。比如據統計,女孩在物理方面比較不拿手,但那是因為傳統物理課一開始都是提卡車對撞或炸彈爆炸。這會引起男孩的興趣,但對女孩就沒那麼有趣了。女孩的教法應該是「誰能告訴我光是什麼?」所以作者提倡單一性別學校,或至少是單一性別班級。這不是在走平權的倒車,而是當一個班級有男有女時,老師比較不容易針對男女孩的差異修改教學方式。

在運動方面,女孩的膝蓋比較容易出問題,其前十字韌帶斷裂的機率比男孩高很多。所以訓練的方式也應該男女大不同。同樣的身體碰撞,女孩會比男孩容易受傷。這是長久以來,以狩獵為主的人類族群,身體發展而來的自然現象。最後一部份作者提到心靈的部份,其中提到了宗教的議題。這段主要的用意是在女孩需要追求內心的聲音,但如果手機一直在震動,是沒辦法靜下心來處理這微弱的內心訊號的。正常的宗教提供了許多自我反思的機會,統計上來說,有信仰宗教的,在正常身心發展及社會成就上也會比較穩定。這部份我的解讀是並不一定要信仰什麼宗教,而是必需在明確的瞭解之下,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是否信仰宗教,只是在這個情形下的一個決策而已。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