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騙局:潛藏在生活與市場中的機率陷阱


人是多樣性的動物,因此人群中由人的意志所產生各種行為之間,所交互的結果,就有廣泛的隨機性。金融市場上具有隨機性,因此如果有人稱他可以準確預測整體股市的漲跌,那麼我們不應該相信他。單純做投資的基金經理人,為什麼沒有持續二、三十年仍每年獲利的,答案就是如此。

股市漲或跌就是一半一半的機會,那麼多「預言家」的情況,想找出連續五年都猜對的人,其實並沒有那麼難。但我們能說這個人是神童嗎?不,這只是隨機性的作用罷了。

大部分的人都誤解機率的使用。如果某病的檢查正確性是 95%,不代表被檢驗出陽性,就有 95% 的機率會得病。我們必須與該病的盛行率做比較。假設是千分之一,則被檢驗出陽性,其實只有不到 2% 的機會是真的得病。

算法如下:

1000 人有 1 人得病,代表 999 未得病之中,會有 5% 的人被錯誤檢驗為(假)陽性,就是 49.95,將真陽性人數除真假陽性總合,就是得病的機率(大約是 1/51,不到 2%)。

假設一個人因為投資賺了一百萬,跟牙醫賺了一百萬,在會計上看來是一樣的數字,但它們的變異性不相同。將次數拉長可以看出變異性,比如投資者每次投一元,投了一百萬次,跟牙醫幫人家鑽牙齒一百萬次,每次賺一元。後者因為依靠專業技能的關係導致隨機性低,因此幾乎可以穩定賺一百萬。但投資的人不可能有這種穩定性。

這種情形屢屢見於企業之中。基層工程師實行技能,擁有高重複性,因此行不行可以很容易評斷出來。但企業執行長一年只做幾個決策,卻依結果來評斷它的決策是否優良。很多時候,根本不是這個決策造成影響,純粹就只是環境的隨機性罷了。

隨機性並不總是不好的。想像一個猶豫不決晚餐要吃哪一家的人,這時候拿出硬幣,讓隨機性決定晚餐吃什麼,的確是一種好選擇。選擇不知道火車時刻表,悠閒地享受搭車前的時光,可以令人不那麼地緊張。人生不一定總是追求最佳化,有的時候,擁抱隨機性也不錯。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