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


土地的稀缺性帶來優勢,可以持續抬高租金,直到租客認為租金到達能夠賺的最大利潤為止。土地本身價值不是主觀的,而是客觀的。同樣十坪的土地,在人潮多的地方與在河流沼澤邊,有極大的租金差異。

在最短通勤路線上的那一家星巴克,賣咖啡賺的錢,其實絕大部分進了房東的口袋,而非星巴克。一杯咖啡錢貴,並不是業者在剝削顧客,而是顧客出得起這價錢,所以才能夠賣得出去。如果市場是自由的,那無限度的抬高價錢,最終會令顧客選擇負出不同代價而採用其它替代方案。

自由的市場中有稀缺性的行業,會有更多的競爭者加入,最後導致價格下降,更有利於消費者。現實世界中,業者可透過法令來製造稀缺性。比如蛋黃區土地透過一定比例的綠化區,降低土地供給,便可提升稀缺性。對政府來說,要降低蛋黃區的生活壓力,最好的方式是透過建置良好迅速的大眾交通運輸,讓郊區的交通便利性大幅增加。

商家想將利潤最大化,顧客想將產品性價比最大化。但實際上商家不可能問顧客他最多出得起多少錢來買這個產品,而是會透過「群體差別定價」來找出各種負得起不同價格的顧客。

以台灣小七賣的大杯拿鐵咖啡為例:

拿鐵咖啡 55 元
濃萃拿鐵咖啡 60 元
特選拿鐵咖啡 80 元(門市限定)

我懷疑有多少人能夠嚐出這三種咖啡的不同之處,至少我不可以。為簡化,我就假設它們其實差別小到可以忽略。小七透過宣傳,讓我們相信另外兩杯有其與眾不同之處(特選的還是門市限定),那麼透過幾乎沒增加成本的方式,便可以令出得起 80 元一杯拿鐵咖啡的顧客買單。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往往只要加個詞、換個新包裝,就可以多賣錢。可以說在很多情況下,買最基本款的物品是最划算的。

作者並非真正的經濟學家,只是對經濟學有興趣的資深專欄作家。但透過他以生動例子,簡化經濟學中許多在日常生活中會應用到的例子,有時候能夠帶來許多提點的功用。

作者提到,所謂的抵制血汗工廠產品,其實反而是傷害了工廠作業員。作業員會去血汗工廠工作,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更好的選擇。如果不來工廠工作,那麼他們就得餓肚子。所以想要幫助他們,最好的方式是施壓廠商提升工廠環境及待遇。

不過經濟利益的考量有時候只是一種面向,更多是圍繞關於公平、正義,以及他者與我們的主題。工廠的待遇提升了,那麼是否廠商就會將商品漲價?這其實不一定,因為這又是一種是否要薄利多銷的選擇。

下次我們見到一些看起來不合理的事情時,針對私人企業,應該要用整體利潤的角度來分析。但對於政府,更多可能需要用公平、正義,或者是選票的角度來分析。

回到書名,到底是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我覺得答案也不一定是房東。作者本人則深信,絕對不會是單純的咖啡種植者。因為咖啡種植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在有大量地區能夠種植的前提下,種植咖啡,就圖個溫飽而已。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