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邏輯》之那些歷史上的邏輯


為什麼猶太人重視教育?

因為他們的祖居地以色列先被亞述、巴比倫帝國攻佔,猶太人開始四散各地。後羅馬帝國佔領以色列,經「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後,帝國開始壓迫猶太人,迫使他們開始大量離開以色列,並認知到集體的集會已然不可行。他們轉換策略,開始令教徒能夠自讀《妥拉》,於是教育紮根。來到歐洲的猶太人多無私產,因此他們便以商業為主,包含了借貸賺取利息。

歐洲人為何仇視猶太人?

舊約與新約《聖經》中有僅可對外邦人有息放貸的教義。但猶太教認為外邦人指的是「非猶太人」,基督教則認為外邦人是「敵人」。於是縱使在有需求下,只有猶太人能有息放貸,基督教徒一律不準。基督徒放貸的生意轉入地下,或者與教廷有密切關係才能放貸取息。而新約聖經中,有耶穌受猶太人迫害而遇難的事蹟,因此基督徒對猶太人在某程度上就抱有敵意。

在歐洲一旦遭逢自然災難,就會有人想找代罪羔羊,而猶太人就這樣被指責是帶來災禍的人。對於已向猶太人借錢的人來說,跟著獵巫是對自己最有利的,或許能夠不用還錢。各國就這樣對猶太人「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猶太人歷經了千年來的受各國指責、放逐的苦難,也難怪他們對能夠再於祖居地以地列擁有一片土地有強大的執念。

東西方大分流由何時開始?

中國以儒家為主,強調宗族,需祭拜祖先,並有「落葉歸根」、「父母在,不遠遊」等訓令。基督教、伊斯蘭教則鼓勵教徒出外去傳播宗教,並認為死在異地是壯烈的。在文化的塑造上,東西方在很早就顯現出本質上的不同。

在近兩千年的文化發展上,儒家學者強調禮制上的健全,認為每個人認真做好自己本份,整個社會就可以井然有序。儒家以家秩序為主,強調宗族內人的風險互助。血緣是很好辨認宗族邊界的印記,邊界內的人才是可幫助的對象。宗族內親疏遠近與互助多寡有關,因此中國人親戚稱謂眾多,為的就是分出誰比較親近。

而西方則朝不同的方向前進。他們尋求超越血緣的社會關係,因此他們制定人與人之間應該遵循的社會契約。在風險互助方面,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都有定義教徒該遵守哪些規律,能夠遵守規律的人才屬於教徒。基督教透過定期禮拜,教眾之間已經互相認識,這也是一種邊界。教徒有奉獻的義務,但需要時也可由其它人獲得幫助。

儒家的神是自己的祖先,只在故鄉有。但基督教、伊斯蘭教只要有教堂、清真寺,他們就能找到自己的神。再加上教義的推波助瀾,西方的人比較願意出遠門。在遠洋的貿易上,需要大量的信用、借貸需求,基督徒與穆斯林遍佈世界,因此他們在集資上就佔了上風,東方的宗族體系很難在集資上與西方一拼高下。

因此中國雖然靠海,但一直以發展內陸為主,對海洋貿易不屑一顧。明代雖有鄭和七次下西洋,但其目的並非發展貿易,更像是身為穆斯林的鄭和,想要一圓可蘭經中對信徒一生在允許條件下至少需至麥加朝聖一次的訓令。因此,東西方的大分流並非一朝一夕發生,而是在軸心時代(西元前800~前200年)就開始的分歧,朝向不同的方向發展。

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與國家發展的關係

新教分為路德宗與喀爾文宗。路德宗認為基督徒是透過信仰耶穌基督為唯一神而獲得拯救,而非是執行教會規定的禮儀及規條。路德宗強調不要再透過教會理解,而是必需自讀《聖經》,因此強調國家必需建立公共教育,讓普羅大眾能識字,才能自讀《聖經》。在商業上,路德宗仍禁止有息放貸。

喀爾文宗承襲了馬丁.路德的思想,但認為以錢賺錢是允許的。喀爾文宗認為每個人死後該上天堂還是地獄都是命定的,成功富有的人上天堂,否則就下地獄。但凡人並不知道自己命定如何,因此他們鼓勵努力向上,透過讓自己成功來知曉自己應該上天堂。

選擇新教路德宗的國家有德國及北歐國家。由於路德宗強調政府福利,因此這些國家率先推行政策,邁入福利國家。而選擇新教喀爾文宗的國家有荷蘭、英國、美國,這些國家因此獲得了金融解放,在金融制度上發展的速度比其它國家快,在往後的發展上也比天主教國家要來得好。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