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自殺:人性本能如何反噬西方文明?


美國的自由與強大是由一連串偶然的事件結合而成,要找出其形成路徑並不是非常簡單的事。一般認為西方工業革命始於英國,但為什麼是英國?從文化環境的角度上,新教在英國的掌權是非常重大的原因。新教與天主教不同,他們並不排斥創新,擁抱商業。天主教徒反猶很多是因為猶太人透過放貸來賺錢,而非腳踏實地進行農作、生產。新教的人讓自由、創新的風氣建立起來,是工業革命發生的一個催化劑。

美國開國元勛在建國之初,政治上深受英國所影響。他們明白「人類本性並沒有改變」,因此必需用體制來限制政府,讓人民自由。因此人人生而自由、平等被寫入憲法中,並且透過三權分位互相制衡來限制政府權力不斷擴大。不過奴隸制這種東西,開國元勛還是無法碰觸太深。

美國有個很好的開始,在建立之初,各種商業、技術上的創新,讓它的經濟及國力一飛衝天。然而,人類習慣某些事物之後,便開始視為理所當然。再加上資本主義造成了貧富差距,許多人迷茫了,他們想要找出路,便開始回頭去懷念舊時代。

資本主義的確帶來許多問題。但威權、社會主義早已在歐亞實行已久,在各種經濟、人民生活指標上,現在都已比從前好太多了。我們應該不會想要回到十八世紀以前,那種因不小心感染便一命嗚呼的時代。資本主義讓生活更好、更進步了,我們該做的是,極力保護它的核心,並以此為基礎來改善形成的問題。

美國自威爾遜提出的行政國家概念開始,政府的權力就不斷地擴大。威爾遜認為「明智政治家管理的最專制國家,勝過蠱惑民心政客操縱的最自由國家」。他主張第一,政策與民意分離,不讓人民決定他們不該決定的事。第二,政府應找出最佳方法,讓公共輿論得以控制部份事物。第三,政府應有彈性,不該死守權力制衡觀念。

行政國家又被稱政府第四部門,或影子政府。這型態下的組織有通訊傳播委會員、聯準會…等。它的主事者並非民選,因此無需對選民負責,但他們卻又掌管了國家大部份的事物。藉由行政國家的建立,美國成功地進行了二次革命,這些部門將政府團團圍住,民眾不得其門而入。

有一個前提必需再次提出,人類之所以能掌控地球,是我們能夠利用中介體制,令自己做出有違自然天性的事,進而達成合作、互助互利、犧牲,共同創造更好世界。但這不代表我們的天性改變了,如果不好好維持這個中介體制,那麼很快就會回歸我們的自然天性。

資本主義達成了各種族的平等,因為只要有利益,誰會在乎膚色?然而美國對所謂的自由,卻愈來愈傾向歐陸社會主義,認為政府需介入人民的生活。於是原本第一修正案的言論自由,可以允許各種言論,也包括帶有仇恨性的。但現在人民卻普遍認為需要管制仇恨言論。不干涉的結果,讓好吃懶作的人過上不好的生活,這是資本主義的運行邏輯。但現在政府卻必需給他們基本的福利,讓他們可以繼續過著頹廢的人生。

這都是因為大家愈來愈傾向浪漫主義,它的特徵就是強調個人的感受。重視個人感受到了極致,就是我們都只會看到、聽到與我們理念相同的事、聲音。漸漸地,理念相同的人合在一起,對抗不同理念的人,形成了部落主義。部落主義就是,不管對錯,同部落的人必需支持。縱使是對的,只要是敵對部落,就必需攻擊。

所以政黨愈來愈像兩個部落。以前他們會互相討論公共政策,找出真正對人民有利的事。但現在他們互相攻擊、抵毀,彷彿只要對方爛得可以,自己就好得不得了。公共輿論的控制、臉書、推特…等社交媒體的演算法,又再加深了部落族群的共同意識。

於是我們的政治變成「就算做對的事,但不能勝選就完全沒有意義」、「只要勝選,什麼手段都可以使用」。政客們極力鼓吹,大家手裡都有神聖的一票能夠決定國家的未來,人民必需參與政治,否則國家將被帶入不可逆轉的毀滅前途。

然而,民主本身,其實是需要一群具備良好意識的公民才有意義,否則就會淪為民粹。投票這件事,是參與政治之後最後去做的行為,而不是參與政治的敲門磚。對公共政策、國際情勢沒有基本理解的民眾,只能淪為被操控的對象。

西方世界忘記了資本自由主義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這個最佳解,走回頭路,無異於自殺。

作者本身屬於保守派,他出書大力主張自己的政治、經濟理念。許多觀念在不同政治立場的人來看,或許並不同意。但他嘗試替美國為何如此強大找出一條過去我們不曾探究的路徑,這點倒是值得參考。針對部落主義,現今政治環境的轉變,在許多描述上也令人認同。大體上本書是在美國,但其實在台灣的我們,也會對發生的事有許多熟悉感。

最重要的是,作者提醒了我們,人類生活的大躍進,是在十八世紀之後才開始的。對比人類的歷史,這只是微不足道的幾百年。人類本性未曾改變,我們只是利用體制避免掉這些惡劣天性。因此,維護並持續改善這個體制才是我們要做的。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