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邏輯


中國作者的書,經常是作者本身累積一定名氣後,才將自己過往在線上平台發表的文章做一番整理後集結成書。也許是因為極欲富起來的關係,這一些書大多屬於邏輯、理性思考的範疇。在文章寫作風格上強調明快,一針見地。

這本《底層邏輯》,說穿了就是在人群中混久了之後,所整理出關於個人、群體以及社會中如何運作順暢的邏輯觀念。這些觀念往往深藏於事物之下,或多或少我們偶爾會察覺,但卻可能說不出個所以然。作者透過這本書,將這些觀念用明確的文字表達出來。所以在遇見過往經歷過之事物時,往往會有恍然大悟之感。

這本書或許也可視為一種心靈雞湯之類的書。就是讓你明瞭這個世界(或許更精確一些是中國的世界)是怎麼運作的。

在「注射式洗腦」一節中,作者提出使用「為什麼 + 觀點」的方式可以在別人大腦注入觀念。比如遇見同事說:「為什麼最近主管老是找你碴啊?」這個「主管找你碴」就是我們要注入的觀念。人是很神奇的動物,如果大腦內有一種想法或觀念被相信了,那麼他所看見、聽見的,就會傾向於合理化自己相信的。這種類似於潛意識地注入法,當事者往往不易察覺,但大腦卻很容易吸收進去而不自知。當然這種方式是兩面刃,可以注入壞的,也可以注入好的。端看使用者想拿來做什麼事。而當我們聽見這樣的句型時,也必需反射式的警惕,是不是別人正在對我們大腦注射觀念。

在人脈一節中,作者強調人脈的經營必需是平等的。所謂的人脈,就是我們能夠透過自身能力幫到的人,才能成為我們的人脈。意思就是人脈一定是互助互利的,沒有單方向給予這種事。我們給了對方一點價值,對方也在適當時候發揮他的價值。單方向給予並不能長久,因此並不能稱之為人脈。只有我們能幫到的人,才有機會成為我們的人脈。

在幽默一節中,作者提出能夠幽默,其實是智慧溢出了,才能辦得到。在日常工作環境中,我們往往遇見許多同事說話很不客氣,常常去砲別人。這其實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有自信者往往更能接受自己的不足。智慧不足者,在應對之間就已經花費大量心力,不會有時間想出幽默的言語來化解尷尬。相同的,唯有對事物了解夠透徹,通盤洞悉本質,才能將一件複雜的事用一個平易近人的比喻解說出來。

在勤勞創富一節中,作者說勤勞能夠創造財富,但卻不能分配財富。比如建築工人努力工作,蓋好的房子賣出去,創造了財富。但這財富卻不能完全為他所有。意即他沒有「分配」財富的權力。分配財富的人是建築公司,他們才是財富分配者。那要怎樣能夠分配財富?以當員工來說,就是要讓自己夠稀缺,也就是無法讓人取代。當我們無法被取代時,我們就可以進行財富的再分配。藉由提出更高的薪水,配合不可取代性,可以迫使財富分配者改變分配方式。

在效率與公平一節中,作者舉了個例子。假設一塊玉的價值是 10,另一塊是 4。而老王與小明雕刻這塊玉的能力是 6 與 2。而產生出來的效益是相乘的。如果以效益來說,我們應該讓良玉給老王刻,他會產生 10 * 6 = 60 的價值。劣玉給小明刻,他會產生 4 * 2 = 8 的價值。老王與小明總共產生了 68 的價值。這是用效益來考量,得到的結果是老王擁有愈來愈多的財富,小明永遠是個窮人,貧富差距大。

那如果顛倒過來強調公平,老王刻劣玉,得到 4 * 6 = 24 的價值。小明刻良玉得到 10 * 2 = 20 的價值,這時老王與小明的收入差距縮小了,老王能力好也的確賺得比小明多,但是總體產生的價值卻短少了 24。這就是強調公平所必需付出的,社會整體效益的退步。

作者提到真實的例子是中國對阿里巴巴等網路業的監管。這些產業的興盛是在改革開放時強調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所產生的結果,但它卻造成了中國貧富差距過大,產生社會不安定的因子。因此中國在近幾年愈來愈強調公平,就是為了要縮減貧富差距。當然,中國是個特殊的政體,這些問題在強調自由民主的西方國家也會遇見,只是作法不同。

綜觀全書,閱後的確是可以訓練我們面對這變化萬千世界所該有的思維。當然,這些思維就如同知識,只擁有是不夠的。仍需時時透過練習,才能擁有真正駕馭它們的技能。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