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睡覺?


為什麼會睡覺?

人體有兩個因素影響我們何時該睡覺。第一個是一個接近二十四小時的「近日節奏」。這個節奏清晨時在低谷,然後逐漸上昇。愈上昇,人的精神愈好。近日節奏直到下午稍早時會開始下降,一直回到清晨的低點。很明顯的,人的表現與近日節奏的高低有關係。運動選手破記錄最常是在近日節奏高峰時。近日節奏是我們的生理時鐘,不會根據外在環境,或者有沒有睡覺而改變。

每個人的近日節奏不盡相同,前後的差距可能達三至四小時。這造就了早鳥型或夜貓子型的不同種人。早鳥型可能到太陽下山後就會開始覺得疲倦,但早上可以五、六點起床仍覺神清氣爽。夜貓子型的人總是要到接近午夜才會開始覺得疲倦,晚睡的結果就是早上也起不來。但夜貓子型的人,並不會因此而精神不濟。

特別要說明的是,人的近曰節奏會隨著年紀而移動。青少年的近日節奏比老年人一般要比較後面。這也是為什麼父母常常在晚上十一點叫孩子去睡,但孩子總是抗拒萬分。試想如果有人叫我們晚上七點就去睡覺,合理嗎?我們會樂於接受嗎?青少年的這種近日節奏後移的現象目前仍然不明瞭其原因,但作者以社會演化的角度來分析,這是要青少年能夠有不受父母影響的獨立時間。在這個時間,青少年可以獲得獨立自主需要經驗或技能,邁向成人階段。

所以當我的孩子長大成青少年後,我要記得吼著叫他們晚上十一點去睡是違反生理時鐘的。但,我會記得嗎?

現今的種種工作時間制度,皆是偏向早鳥型人的作息,因此對夜貓子的人來說,天生上比較不公平。夜貓子的人或許選擇能夠彈性時間上下班的公司會比較好。近日節奏的這個差距可以有演化上的解釋。近日節奏並不是以個人為一個單位來計算,而是以一個部落、群體來計算。在傳統狩獵採集社會,如果每個人的近日節奏都是一樣,那麼部落就會有總共八小時的時間無人看守、避免敵人或動物入侵。但如果有夜貓子型的人存在,這個空窗期就可以縮短到僅有四小時,增加了部落生存下去的機會。

第二個影響睡覺的因素是「腺苷」。這是一種於腦內的化學物質,會隨著清醒的時間愈久而持續累積,並只有睡覺能夠降低它。腺苷累積愈多,人想睡的壓力愈大。這時候有個現象值得說明,大家應該都有整夜不睡的經驗,是否會覺得半夜想睡的壓力愈來愈大,但到了清晨卻又覺得沒那麼想睡了呢?這是人們想睡的壓力是來自於腺苷與近日節奏的「差距」。剛說過近日節奏不會管我們有沒有睡覺,它仍照著自己的節奏走。在半夜時,腺苷一直上昇,近日節奏一直下降,所以在近日節奏降至谷底時,人們想睡的壓力最大。但與這時候相比,清晨過後近日節奏開始上昇了,與腺苷的差距反而縮小了。我們反而會覺得有點迴光返照,精神變得好了一些。

睡覺是什麼?

睡眠可分為兩個大階段,非快速動眼睡眠與快速動眼睡眠(後者發生時,眼球真的會一直動來動去)。非快速動眼睡眠可再分四期,但這邊僅簡化為一個大略的非快速動眼時期。這兩個睡眠時期大約以九十分鐘為一個週期,週期內先發生快速動眼睡眠,然後是非快速動眼睡眠。前者發生時,頭腦一直在運作,但身體動作機制被大腦關閉(腦袋醒著,身體在睡覺),所以又稱為矛盾睡眠;後者發生時,腦波變得很慢,人進入深度睡眠,它的第三、四期又稱慢波睡眠。

九十分的週期對兩個睡眠階段不是均分的,比率也不是固定不變。睡眠剛開始時,非快速動眠睡眠佔了上風,但到了後面的週期,快速動眼睡眠花比較多時間。

睡眠的兩個週期各有其功能,缺一不可。人清醒的時候會「接收」學習到非常多來自外在的訊息,非快速動眼睡眠可以「鞏固」必要訊息記憶或「汏除」不必要的訊息記憶,而快速動眼睡覺可以「整合」這些紛雜的訊息。由此可知,睡眠可以有效地增進學習。所謂「熟能生巧」,事實還需加上一個前提:在密集訓練之後要睡個好覺。透過睡眠將動作記憶儲存於有別於意識的腦部迴路(有說法是「肌肉記憶」,但肌肉事實上沒有記憶)。由於是獨立於意識之外,因此可以反應非常快速。棒球打擊者面對一顆 160 公里的火球過來還能將它擊出全壘打,靠得就是平常的訓練加上這種動作記憶,才能在如此短的時間透過肌肉反應出擊中它所需的複雜動作。

快速動眼睡眠整合資訊時,會以跳躍式的方式處理。這讓我們可以在複雜訊息之中,整理出頭緒,並且發現其中的一些規則。常常我們睡醒後會有一些創意的點子,或者想出一個巧妙的方法解決存在已久的煩惱,就是快速動眼睡眠的功勞。換言之,這週期的睡眠是創造力的來源。

睡眠不足會怎樣?

一般來說,人們需要八小時的睡眠時間。或許有人不以為然,也或許真有人只要睡七小時就夠。但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就是要八小時。只睡四、五小時仍有活力的人是極少數(少睡症)。睡眠不足會怎樣?在大腦發展時期,不同部位的功能是分時發展的。如果睡眠不足,該睡眠週期所負責的腦部區域發展就會受到阻礙。對正在求學中的兒童及青少年來說,睡眠不足或許最會被發現的就是注意力變不集中。《浮萍男孩》中有提到,注意力缺失症候群(ADHD)是在兒童身上最常發現的。醫生過於「勤奮」地開藥給孩子吃,反而常常忽略孩子可能僅僅只是睡眠不足而已。

睡眠不足最大的公共危害在於疲勞駕駛,會導致駕車時不時會產生數秒鐘的微睡眠(microsleep)。微睡眠最大的危害並不是身體延遲反應,而是「不反應」。酒精、毒品對駕駛的危害也是屬於延遲反應,但並不是「不反應」。在微睡眠的數秒間,身體機制完全關閉。在時速一百公里的高速公路上,數秒間的微睡眠足以造成致命車禍,傷己也害人。在交通事故的數據中,疲勞駕駛造成的事故率也經常是第一名。

我想大多數人應該或多或少有過疲勞駕駛,那麼對這種微睡眠應該不陌生。

除此之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心臟病、肥胖、失智症、癌症…等也證明與睡眠不足有關。腸胃裡頭有許多有用的細菌,睡眠對維持這些細菌也是至關重要。

當睡眠不足想要靠安眠藥來解決時,其實只會讓情況更糟。因為這類藥物大多屬於成癮型藥物,吃多了會上癮,而且不吃之後會有戒斷現象(與毒品相同)。重點是,安眠藥造成的睡眠,透過腦波觀察,與正常睡眠完全不同。前述提到睡眠可以鞏固記憶及整合資訊的作用,在安眠藥產生的睡眠中完全不存在。在記憶方面反而還會讓我們忘得更多。

此外,「補眠」的行為透過實驗,證實並不能補回不睡時所失去,大腦因當下睡眠而得到的益處。作者提出,睡眠愈足,死亡風險愈低。但並不是睡得愈久愈好,大約在超過九小時之後,死亡風險就會開始反轉上昇。這與人類不可或缺的水、氧氣一樣,過多都會有害。

本書以神經科學領域為底,帶領我們一一解開關於睡眠的奧秘。書中不僅只是概念,對於大腦各部位名稱及其功用也都有敘述。除此之外,書中還講解了為什麼會做夢及做夢的好處,或許也間接造成了人類能夠站在食物鏈頂端的重要關鍵。關於影響睡眠的因素,作者也有條不絮地一一整理並講解。

縱觀全書,書中不僅解釋睡眠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需要它,並進一步說明睡眠不夠會如何。影響睡眠的因素有哪些,最後也拋出一些解答,列在本書的最後。這些解答都需要靠我們持之以恆的身體力行,並克制相關的欲望。這本科普的書,其內容深度還不錯。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