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人,在北極


每每讀極地文學的時候,總是替生活在此的人之耐寒程度佩服不已。當然是這是因為我們身處亞熱帶的關係。比起冬天總會下雪的國度,台灣過去的人總是要花更多的時間來適應。比起《旅行,教孩子學會勇敢》先在極圈內與當地夫婦一起生活,然後再翻山越嶺,最後順著流向北極的河流泛舟而下。本書的述敘的冷岸島其緯度更高,更接近極點。但相同的是,他們都必需在夏季的時候便開始準備過冬的食物,也必需在冰天雪地之中,出去尋陷阱抓獵物。不同的是,《旅行,教孩子學會勇敢》一書中他們可以藉由飛機進行大量運補。而本書的作者及跟著她過冬的伙伴,卻大部份只能靠自己,或者鄰近的獵人。說是「鄰近」,但是書中他們造訪東方附近一位獵人,來回也要二十小時。

故事的發生地位在挪威北方的屬地冷岸島(Google 地圖上名為斯瓦爾巴群島,是由挪威語 Svalbard 音譯而來,它的意思即是冷岸),他們過冬的小屋位在灰岬這個地方,為該島較北側的位置。作者克麗絲汀安在夏季抵達,一年後送她來的同一艘船依約再來此接她。剛抵達的時候,冷岸島在她看起來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地方,景色也不算是特別美,活力也不太夠。他們生活的小屋以歐洲的標準來看,也並不是很舒服,原本想像的美好瞬間破滅。一開始她怎麼也不能想像,原本在歐洲家中對日常瑣事都會發脾氣的丈夫,為什麼在爐子故障的時候竟然表現地這麼鎮靜且自然。被找來跟著他們一起過冬的二十七歲挪威獵人卡爾,則是因為想要看笑話而答應她丈夫的邀約,與他們一起過冬。

漸漸地克麗絲汀安發現,這兩個人之所以對任何事都顯得無比自然,是因為在冷岸島,許多事只能順著自然行動。風暴太大的時候只能乖乖待在小屋,想要打獵,也必需擁有極度的耐心、毅力,等待時機伺機而動。在這兒只能順著大自然的脈動遊走,想逆天而行,可能不會有好下場。過冬的食物必需儘早準備,海豹肉是非常豐盛且能吃很久的肉類來源。北極熊當然更好,但必需當冬日的風轉為東北風,海冰有機會飄向冷岸島,北極熊也才會乘著海冰登陸,也才有機會獵殺到牠們。除卻這兩個重要的肉類來源,狐貍、絨鴨、海鷗…等是次等的選擇。但如果過冬準備的食物不夠多,在真正的冬天來臨時,也是捕不到任何獵物的。

永夜是生活在極地的人最大的挑戰。他們居住的灰岬,每年有 132 天陷入永夜。這個時候,獵人們只能耐心等候。風暴時常來襲,又暗無天日的情況,人類很容易陷入精神狀態的問題。連經驗老到的獵人們都會受影響,更不用說第一次在北極過冬的克麗絲汀安了。所幸兩位伙伴陪她度過這些日子。永夜時的虛無及空洞,讓接下來太陽一絲絲自南方匆匆掠過形成了極大的反差。這兒光線因角度的關係,與大多數地方在顏色表現上有所不同。再加上這兒氣候嚴寒,常有霧氣,更加深了光線在各種不同介質間跳動後所呈現的豐富度。

人情或許是冷岸島最重要的特質。由於居住在這片北方土地的獵人寥寥可數,因此他們大多熟知彼此。在出外打獵時,也經常需要借助前人所留下來的狩獵小屋來過夜及躱避暴風雪。如果得知另一位獵人有食物短缺情形,特別走了數十公里路送食物過來也是家常便飯。一位居住在山谷裡的老獵人,甚至特地繞了二百多公里,只為了幫忙領取作者她們來自家鄉的信件。

一年後,當初載克麗絲汀安的客輪依約來到灰岬外的海面,但這時候的她卻已經完全不想離開這兒了。她自己也成了與丈夫一樣地離不開冷岸島了人。但或許是男女在的社會期待不同,她仍然在百般不捨的情況下回德國。而她丈夫,仍然會留在冷岸島。至於卡爾,則是早就說自己也離不開這兒了。

這本書寫於 1938 年,克麗絲汀安在收到家鄉來信時,詢間了戰爭是否已爆發。這個戰爭我想就是二次世界大戰。作者是德國人,希特勒自 1933 年掌權,在這之後歐洲人便漸漸地嗅到了戰爭來臨的味道。在地球暖化的 21 世紀,北極冰洋愈來愈可以在冬季行船,北極熊數量也急遽降低,冷岸島還有傳統獵人的存在嗎?

我試著尋找網路有沒有留下更多當時的照片,但大多數卻是現代的。冷岸島目前似乎已成為觀光景點之一,更有冒險公司在這兒經營。克麗絲汀安待的灰岬小屋,現在被命名為「里特小屋」(作者全名克麗絲汀安.里特),還有 360 度環景可以看四周環境、小屋的主間、邊間。在這個環景中,小屋整齊完好地立著,不少人在遠處的海灘邊,不遠的海上停著一艘船。如此的種種皆是干擾傳統獵人的生存方式及空間。

在當時就已經有載著客人體驗北冰洋的客輪在航行。但正如作者所說,單單一張船票是無法體會到北極所能帶給人有多大改變的。在僅能依天而行,每個行動都是為了填飽肚子,永夜必需撐過並活下去的這兒,人類是不會有太多雜事干擾。在缺少人造光線的這兒,人的各種感官會異常敏銳。也就僅有在這個時候,我們才能窺探到大自然最深層的奧秘,才能體會極地那無邊無際的冷酷。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