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智
社群媒體的興起,其利用受眾喜好而產生的商業模式,會很自然地讓我們持續地待在同溫層中。便如作者所提的形成一個回聲室,我們所說的話會受到其餘人的認同,進而加強自己的認同意識。所有不被認可的聲音都不會在這個回聲室出現,於是裡面的人很自然地將這個群體放大為大部份的世界,認為大部份人都有相同的認知。
然而這樣子是危險的,2016 年美國大選及英國脫歐便是作者所提非常明顯的例子。只是這兩個例子,對手使用的手法是發動多人混入不同社群中支持不同信念,再持續散發有不同事實程度的消息來混淆民眾,達成讓民眾無法正確思考,開始做出錯誤判斷。批判性思考是作者想要強調的,我們必需擁有批判性思考,才能夠在眾多真真假假的消息中,分辨出儘量偏近事實的資料。在這之前,我們必需抱持著真正科學家的精神,對所有事情找出解釋,但不以自己的想法作為濾鏡。時時檢討自己是否抱持著錯誤的信念,隨時修正自己,直到找出最後的答案。
這些話說起來容易,但是人要做起來很難。作者講的 2016 美國大選及英國脫歐都算是政治上的例子,而政客就是現今利用社群媒體最大力的那一群人。書中提到,美國戰略情報局對希特勒的心理側寫為,希特勒的主要規則如下:
永遠不要讓群眾冷卻下來;永遠不要承認過失或錯誤;
永遠不要承認敵人可能擁有任何優點;
永遠不要留下任何選擇的空間;永不接受指責;
一次專心對付一名敵人,並將一切罪過都推到他頭上;
人們會更快相信一個大謊言,快過相信小謊言;
而且只要你重述大謊言的次數夠多,人們遲早會相信它。
社群媒體的特性是速度快,回應字數短。在現今人們注意力大多無法集中太久的情況,造成論述的本身內容太多的,閱讀數會偏低。基本上,大多數公共事務都不能用單純的 0 與 1 來表示,必需透過一定篇幅的論述才能明確表達立場,否則容易會有漏洞或意思無法到位的問題。被反對者見縫插針,又或把焦點轉移到另一個方面。作者提到的一些慣見手法,印象比較深的有以下三個。
「陰謀論」:此種方式會利用邏輯正確的論述來呈現。典型的例子是反疫苗團體,將所有鼓勵我們打疫苗的專家、團體視為藥廠的同路人,都是被藥廠收買了。藥廠的確是要獲利,因此在邏輯上這是成立的。但邏輯成立不一定代表推論正確。這種論述會忽視所有打疫苗是有利的證據,並且崇尚所謂的自然療法。
「稻草人」:此種方式是樹立一個另個論點,但原論點相近,然後使用此替代論點來反擊。通常替代論點可以反擊成功,但事實是替代論點只是與原論點相似,並不相同。在其餘人無法分辨的情況下,有可能會認為原論點站不住腳。個人認為轉移焦點也屬於這種。轉移焦點是利用論述中的細微枝節做打擊,引導論述者忙於回應,而漸漸地偏離論述的核心。
「後此謬誤」:假設 A 事件發生後,B 事件也發生,於是說 A 造成 B。 一個例子是打多合一疫苗會導致自閉症的論述。打了多合一疫苗(A 事件)後,一些小朋友被診斷出自閉症(B 事件)。但真實原因是,打多合一疫苗的時間點,與經常被診斷出自閉症的年紀差不多。兩者發生的順序不一定哪個先,但當然持這種論點的人,一定只會說出固定順序。
除此之外,「暴民」現象統稱人們在社群媒體上,僅收到有限的知識,或以意識形態來攻擊別人的行為。這種人,無論論述者的內容多完整,只會回個非常具人身攻擊性的留言。又或者,針對別人的錯誤行為喊殺喊打,讓自己處於道德制高點,彷彿是個聖人般。最有名的例子,大概是先前巴黎教師遭斬首的悲劇。「彩虹騙術」講的則是像「你很善良且擁有熱情,但有時候會過於沮喪」,這種放諸四海皆準的敘述。許多宗教心靈上的導師,憑藉的就是這種騙術。
作者提醒人的記憶是不可靠的,隨時可以被修改的。這個修改有時來自有意,有時是無心,甚至有時候是現在的自己修改掉過去。但就算擁有文字、數據,其實也是會騙人的。看看歐威爾的《一九八四》就知道了。不過現今文字的部份大家比較不會有爭議(《一九八四》畢竟是小說),但數據的部份的確會誤導人。比如說治療癌症的藥,反對的人可能會說癌症藥出來後,癌症發生機率變高了,藉此推崇另類療法。但事實是癌症本來就好發於五十歲以後。以前的醫學不發達,人可能更年輕時就死於其它流行病(如霍亂、天花),自然被統計到有癌症的比率會較低。現在人類壽命普遍很長,自然可以統計到較多比率的癌症。這似乎也是一種「倖存者偏差」的錯誤。「倖存者偏差」最有名的例子是加強戰鬥機裝甲的故事。如果我們只看成功返回飛機的彈孔分佈,會誤以為要加強這些部份。但實情是,這些部份相對強壯,所以被打到才飛得回來。打到其餘部份的飛機都墜毀了,所以要加強的是其餘部份。
針對 2016 的美國大選,作者提出當時美國媒體犯的一種「虛假平衡」錯誤。理論上,川普說的是大謊且頻率很高;希拉蕊說的是小謊(頻率不曉得)。媒體為了平衡兩黨候選人的報導,將川普的大謊與希拉蕊的小謊用報導時間來平衡,反而讓選民產生兩者是可以同等並論的假象。事實上,大謊與小謊還是有程度上差別的。這個現象引申出作者的一個忠告,當一件事已經被很多客觀、科學事實證明為真時,對此事為假的論述,不必要再與之公開辨論。這是說人類的一種想法:一件永遠為真的事沒必要再多做說明。如果需要說明,那麼它可能就不永遠為真。當然,這建立在這件事有許多客觀且科學的方式來證明為真,如果不是,那麼不說明可能代表的是心虛。
作者在最後部份講述了科學是什麼,以及意識型態及追求學術評分如何讓科學家也容易發生錯誤。因此還是回到一開始所說的,我們永遠要假設自己會發生錯誤,不應帶著任何濾鏡來過濾資訊。時時發現自己的錯誤並修正,才是科學的方式。但很可惜的,這樣的話要每個人都做到是天方夜譚。捷思法、立即反應是人類在長久的狩獵採集時期所必需要有的能力,現代文明社會相對發展得太短,人類還無法產生所謂「快思慢想」的反射基因。
對於批判性思考,作者特別說明這與帶著意識型態或偏見做全盤否定是不一樣的,後者該稱為「否定者」。要懷疑自己能力不足造成理解錯誤進而找出答案,而不是懷疑他人別有居心而一味否定。如果遇見這樣緊抱意識型態不放的人,那麼說理恐怕也是無效的。於是乎,我們可以看見在社群上愈來愈少人想要耐心地以理說服人,或想說理的人愈來愈沒聲音,反而亂扣帽子亂說話的情況更常見。套回希特勒的主要規則:「而且只要你重述大謊言的次數夠多,人們遲早會相信它」。
人類真是一種複雜的動物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