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

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人類農業的起源大致公認位於肥沃月彎,也就是中東兩河流域一直至北非埃及這塊月型的區域。有了農業大量生產多餘糧食,便不需要每個人為了食物汲汲營營,可以有各行各業的人才,透過一定的交易制度互通有無。農業造成了人類社會城市的興起,進而形成城邦、國家的概念,同時也帶來了人畜間的傳染病。

然而在現今,中東兩河流域是怎麼樣的一個地方?土地極度鹽化,戰亂頻仍,社會動盪不安,實在很難看與農業起源地劃上等號。為什麼會這樣?作者戴蒙非常擅長解釋這種需經過長久時間才能造成的現象。戴蒙會先在前頭就先將接下來內容要講述的觀念及脈絡講出來,讓讀者有了一個大致的概念之後,再以一個一個的實際案例來說明他的發現。與《槍炮》一書一樣,本書也是一本字數非常多的書。字型小小的,內容擠擠的,含參考書目、文件總共有七百頁。但這麼多的內容,讀起來並不會枯燥乏味,這是戴蒙厲害的地方。

戴蒙總結文明崩壞的五大因素為:生態環境的破壞、氣候變化、強鄰威脅、缺乏友邦的支持、問題的應變力。各個文明崩壞都會包含其中一個以上的因素,但並非所有因素都同時發生在各個文明。

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是採礦、伐木及農耕。採礦本身需要大量使用化學物質來分析出少數需要的礦產,這些化學物質常常是有毒的,比如金礦的開採需要的氰化物。在早期環保意識沒那麼好時,這些有毒化學物常常有意或因意外被排放進附近溪流,造成生態破壞。造成的環境傷害,採礦公司往往要付出巨資處理善後,在大公司也可能無力清理的情況下,最後往往仍然由全民負擔。最糟的是,對環境的破壞可能是不可逆的。

而森林的砍伐,造成陽光直接照在土壞,原本不那麼快融的雪更快融了。溪流缺少森林保護,溫度上昇,不利魚類產卵。大雨來時,原本受森林保護的土壞直接被大雨沖刷,導致土壤流失。原本較有肥力的土壞被沖走了,較底層的物質(如鹽分)漸漸地滲出,造成土壤鹽化。不適當、過度的農耕也會導致這種情形。當農人不懂得讓土地休養生息時,一直種會造成土壞肥力流失。為了保持收成便開始使用化學肥料,當大雨一來,化學肥料便隨著水流滲出,進而危害到環境。

氣候的變化指得是因為太陽活動的多寡使得地球整體溫度產生變化。在小冰河期之前,原本作物生長較好,進而使得人口增加許多。但當小冰河期來臨,作物的收成大量減少的情況下,就會開始產生饑荒,進而使得人口減少。如果再加上原本的農耕使得土壞肥力盡失,那麼就可能連像樣的收成都沒有。這個時候就會開始殺牲口,甚至發生人吃人的情況。

強鄰威脅指的是生存環境中有威脅自己部族生存的敵人存在。一個例子是維京人在格陵蘭的殖民。自從因紐特人(以前我們稱愛斯基摩人)也在格陵蘭生存之後,他們一直是維京人的敵人。而在現今的格陵蘭已經見不到維京人的蹤跡,相反地因紐特人仍然生存得下去(雖然他們也無法自給自足,常需要外援)。

缺乏友邦的支持,指得是自己所需的資源由他人之處取得,而他人也需要自己能生產或擁有的資源。但當對方社會因為某些原因而崩壞的時候,也造成了自身社會的崩壞。如維京人仰賴歐洲的商船定期來購買象牙,並給他們所需物品。但當小冰河期來臨,海冰太多造成船隻無法航行時,這樣的交易便會產生中斷。

而當前述四種因素發生時,群體對於此問題的應變力,也會決定群體的生存或滅亡。正面的例子是德川幕府時代的日本,因為體認到森林的大量減少會造成生存危機,因此由上而下雷厲風行管制森林砍伐,並且開始大量種植森林,配合由其它管道進口所缺木材。反面的例子則是格陵蘭的維京人,他們在面對生存危機時,不願意向因紐特人學習捕獵海豹的技巧,少了這在當地非常重要的食物來源,他們只能在格陵蘭漸漸地被淘汰。

上述的這五種因素,其實只是一個引信。各個社會群體敗亡的歷程中,仍有一些細小的因子具有影響力。比如維京人在格陵蘭時,他們以歐洲人自居,崇信基督教,因此他們交易象牙得來的物資,其中竟然有許多不是生存必需的物品,反而是在基督信仰之下要的非必需品。復活節島上有許多氏族,為了彰顯自己氏族的偉大,每個氏族都爭相建造一個比一個高大的石像。運送這些石像需要木材,於是許多森林就這樣被浪費在與生存無關的事物上。正如溫水煮青蛙般,這些變化不是一瞬間的,是長久慢慢累積,最後超過臨界點才爆發。

戴蒙講述了許多古代社會滅亡的例子,來說明這五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復活節島、美洲印地安文明、馬雅文明、維京文明…等。在現代社會,他也提出了如中國、澳洲、海地與多明尼加、盧安達等地的問題。在許多時候,人口過度成長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因為代表很容易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比再生速度還快。當資源耗盡時,人類為了生存,造成盧安達種族大屠殺這類的慘劇(雖說是「種族」屠殺,但是同種族間也殺紅了眼,根因為耕地不足以養活那麼多人口)。因此人口控制一直是很重要的一環,可以看見先進國家的生育率其實普遍都很低,因為國力的強盛其實與人口數沒有絕對的關係。

海地與多明尼加同屬一個島嶼上,原本海地的國力還比較強,常常入侵多明尼加。但現今的海地寸草不生,反觀多明尼加的土地則是常有森林。這中間的差異作者利用了許多篇幅來講解,但大致上可以看出,海地的人口非常多,多到每寸土地都被開發過度。多明尼加則是曾有一位總統大力的建立自然保護區,大力地禁止濫伐。

在現今全球化的世界,先進國家最常做的就是將問題丟給第三世界國家。比如美國就由智利進口需要的礦石,將問題丟給智利去解決。有些人的想法是智利需要採礦得到收入,那美國也只是符合他們的期望而已。這樣的論點乍看之下是沒錯。但是看看中國這個例子,在他還未強起來之前,他們就是先進國家利用的對象,無論是低廉的勞力或是不成熟的環保法規。但當中國富起來了,其造成的溫室氣體卻是足以影響整個地球。因此在地球村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置身世外。當然,人類仍可以選擇看不見或聽不見,而這也是現在大多數人的方式。

作者先以古代社會敗亡作為例子,提出問題後再於現代社會驗證,最後也提出一些可能的解法。由古至今再到未來,作者總是用非常多的考古研究及嚴謹的論述來說明,足以看出其深厚的學術及科學底子。事實上,想要講述一個曾經強大的社會敗亡,絕不可能將事情過於簡化就能達此目的。在這一方面,反而必需透過作者的深厚學識及寫作的講述技巧,利用大量的內容來讓讀的人能夠清楚明瞭其前因後果。

當然,現代科技比起戴蒙著書時(十幾年前)又更進步了,相信會有更好的作法。但這不代表維護生態就不再重要。科技有其極限,並且也需要時間研究、發展。生態的保護需要世代傳承下去,非一蹴可及。否則我們最好祈禱,等到地球自然資源耗盡的那一天,方舟或者火星已經準備好讓人類居住了。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