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個普通人也很自豪


北歐高收入、高稅收、高福利、高人民滿意度…等特質,深植很多人的心裡。到底他們是怎麼進化到現在這個地步的?作者藉由分析瑞典公民社會與政治制度,述說許多現象並與台灣作相比較。雖然這個世界從來不缺提出問題的人,但是提出問題至少是第一步。

為什麼在瑞典當一個普通人也沒關係?想像在一個小型社會上要維持運作,需要一百名不同工作內容的人,這些人包含領導者、立法者、政府人員、老闆、管理者、工人、教師…等等不同領域的人。如果這些人的薪水通通都差距在 5% 以內,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做領導者?每個人就只要做他自己想做的工作即可。

其實還蠻難想像這樣的社會,瑞典其實薪資差距也沒那麼少。但這帶出了一個觀念,一個真正公平正義的社會,而不是嘴巴說著「清潔員也很辛苦,值得尊重」,但內心卻不希望孩子做清潔員的資本社會。

我們強調要力爭上游,因為能力愈高可能得到的薪資就愈多,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觀念。在瑞典偏左的社會主義福利國家不是這樣想的。如果薪資差距並不那麼巨大,那麼少一點的工時、責任,換來更多的家庭生活、休閒時間,何樂而不為?瑞典人能這樣做,靠的就是文化制度上的支援,但文化制度上要達到這一地步,靠的卻是每個執政黨、公民堅定朝向這個價值前進。

民主政治中仰賴政黨,而政黨的壯大又仰賴其清楚的核心價值,藉此吸引不同階級具有同樣價值觀的人聚在一起,齊力打拼。正如行政、立法、司法必須互相制衡,政黨也必須制衡,不可淪為一黨獨大。以前說的「選賢與能」,在西方政治上直接認為每個人都不是賢能的,所以要有制度來監督。不受監督的政府注定會像是失速列車。

而建立一個公民社會,針對切身相關的議題,做充分的討論之後做出最適合每個人的決定,在這過程中極其重要。透過公民參與,補足由下而上的視角。

無論是政黨或公民團體,都必須秉持一個核心:所有的作為,都必須是讓這個國家會更好。所謂的「意識形態」是引領政策走向的前提,但政策卻必須落實到檢討其對民眾產生的後果來做決策,並非純以意識形態作為決策依據。所謂的「法治社會」,並非有法即可,還必須是互相制衡、監督的社會。

民主政治並非最佳解,但完整實現卻是最能制衡的一種。所謂的完整實現,擁有投票權只是其中一項,也必須有健全的媒體以及受過教育、積極理解雙方並參與討論的公民。台灣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