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嘴的藝術


在職場上,能言善道或許能讓自己處於一線,經常被人看見。然而「言多必失」,卻有其道理在。相反地,在會議中保持沉默,卻全神專注廣聽各方建言,最後在關鍵時刻,綜合各家所長,提出見解的人,會給人沉穩內斂,值得信任的感覺。

領導人經常具有此種特質。

在家裡,必須是一個好傾聽者,才能讓兒女願意與他交談。兒女的問題,並不是尋求我們的解答,所以記得壓下自己的「經驗談」,避免做個「老師」,而是仔細傾聽,只需反應「嗯,然後呢?」,並且適時問「那你打算怎麼辦?」。兒女找父母談話,大部分只是想確認父母站在自己這一邊,並非想尋求建言。如果需要建言,兒女自會提出,不需父母雞婆。

社群媒體造就了自媒體的風行,也讓每個人極盡所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藉此獲得別人注意,以換取流量。但一樣「言多必失」,而且社群媒體會記錄下我們一百年前寫過的東西,並且散佈給數不清的人。為尋求我們經常點開 app,社群媒體會推一些聳動的標題及內容,藉此換取我們的點擊。我們會忍不住發表意見,接著同樣的內容會再一直推到我們眼前,換取我們更多的意見。於是,我們好奇剛剛的留言有多少人點讚?我的意見有多少人同意?反對者的意見是如何?我們的心神都被 app 吸引了。因此我們必須在有人回應時立即反應,手機就必須「叮」地一直叫。

在任何場合,閉上嘴巴,仔細觀察,做個傾聽者,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我們會發現,當我們真正聽懂別人講話的目的時,我們也才能做出好的回應。許多過長的會議就是與會者在還未聽懂別人之前,就急著發表意見。根據不正確的內容做出的回應,往往也是不正確的。於是會議愈開愈長,真正工作的時間愈來愈少。

有的時候其實也不用說話,一個眼神就足以傳達許多事。話不在多,而重質。開始試著任何時刻都先閉上嘴巴,我們就會有許多新發現。不過,要我們閉上嘴巴?除非本來就是這樣的人,否則,真的很難。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