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飲食心理學


雖然在講「過度飲食」,但與西方強調個體,認為過度飲食是個人意志力不堅定不同,本書認為它是在要求無止盡經濟成長、崇尚消費的文化下所產生的一系列相互影響的現象。

最主要的推手是食品、製藥產業。

食品產業藉由精煉物質,提供包裝精美的各種高糖、高脂肪、高鹽的高可口食品。配合行銷廣告中完美的代言人形象,強調療癒、溫暖的正向感覺,勾起人類深藏在狩獵時代必須為了生存對食物的渴望。在天然界無害的物質,精煉之後變成有害。比如果汁,天然的果汁富含纖維,能夠阻止胃快速吸收糖份。但市售果汁去除了纖維,並加入糖,升糖指數高。胃快速吸收的結果,就是體內糖份快速上升,導致胰島素必須快速被釋放。

食品產業讓大眾以為果汁是營養、無害的,卻不知它早已變質,變得有害。這只是一個小例子。

在渴求食物之下,製藥產業配合官方組織,發明病症,說服大眾他們必須服藥。以狂食症的例子來說,許多人在心情不好會狂吃,但在心情平復過後,會積極運動以抵銷罪惡感。如果本人身材正常,也無病無痛,狂吃的頻率也不高,那麼為何可以稱是狂食症?這只是我們內心對生存的深層渴望罷了。

但如果醫師告訴你這是狂食症,必須吃藥,那就是不同情況了。製藥產業製造出許多與安慰劑差不多的藥,告訴你必須吃才能解決問題。監管機關受製藥產業游說,讓這類藥的認證、通過並不需嚴謹的有效性測試就能上市。配合醫師開藥,製藥產業在此處賺進大把利益。本來他們應該研發如抗生素這種對人類真正有益的藥,但抗生素利益太低,導致政府必須補貼才能讓製藥產業研發。

上述便是一個循環,過度飲食、吃藥、認為沒關係了再過度飲食。食品、製藥產業賺進大把鈔票,消費文化的輪子繼續運轉。然而無止盡的消費,卻吸乾了地球的養份、造成過多污染。「必須要消費」創造經濟成長,似乎已是一種信條、一種意識型態了。看看各國對減碳的實際作為便可知道。各種「快時尚」製造過量的衣物,穿過就丟。我們努力製造、努力消費,然後再被迫努力賺錢。

雖然沒有「食物上癮」的正式科學研究,但對於某種垃圾食物,知道它是不健康的,卻仍控制不了會頻繁地去吃,這與上癮症狀符合。然而食物本身是維持生存必要的條件,大概想要扭轉這個趨勢很難。但在個人層面,可以做的是,多吃些天然、未經加工過的全食食品,如蛋、奶、豆、堅果…等。這些食物能夠提供足夠的飽足感,不會吃太多。堅果本身最好是買不加鹽的,一開始吃起來很不習慣,但會愈吃愈好吃。

在追求便利的時代,想買完全未加工的食物可能有點難。但至少看看成份標示,如有過多的添加物就不要買了。針對兒童而作,各種五彩繽紛的糖果,可以的話就不要讓他們吃,不行的話至少要淺嘗則止。雖說食物對身體的影響是長期而緩慢的,但要復原也必須一段時間。有時候,等到身體出狀況再來補救會來不及,及早撥亂反正吧。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