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王冠:玫瑰戰爭與都鐸王朝的崛起


金雀花王朝二百多年的統治止於兇殘的理查二世,即位的是篡位而上的亨利四世,後世標誌為蘭開斯特王朝的開始。記得在作者上本書《金雀花王朝》末段說到,金雀花王朝除了統治期長,王位往往能和平地傳承下去也是一個特點。但亨利四世開創了由下而上的篡位先例,讓往後在國王威權不彰時,給了覬覦王位者是一個很好的效彷對象。

接下來的英格蘭王朝統治者分別是:

(蘭開斯特王朝,紅玫瑰的代表)
亨利四世
亨利五世*
亨利六世

(約克王朝,白玫瑰的代表)
愛德華四世*
愛德華五世
理查三世

(都鐸王朝)
亨利七世
亨利八世

雖說如此,在上述的國王之中,最後被標誌出 * 卻是當時頗有建樹,對內對外都能安定國家的國王。如果以必然性來說,縱使不是亨利四世,但只要夠想要王位且時機到來,總是會有一個國王是篡位上來的。往往我們現在的見解,都是後世學家以自己看法,加諸於當代的人們。就像都鐸王朝的國王為了加強血統正當性,回過頭去篡改過去國王的文書記錄一般。

戰爭往往不是平民所要,但是國王如果能夠開彊拓土,得利於人民,或者留名於青史,那麼就會有人想去做。亨利五世打得法國人抬不起頭,最大地恢復了亨利二世在法蘭西的領地。但是他的突然染病死亡,留下的是一位未滿一歲的亨利六世。英格蘭當時夠強健,能夠以共同攝政的方式,由貴族來統領王國日常,並壓制法蘭西人。但英格蘭又不夠強健,無法承受成年後的亨利六世是一個軟弱無能的國王。

耳根子軟、虔誠、忠貞,這些或許是好男人的條件,放在亨利六世國王身上就是個災難。中世紀的國王對內需維繫司法,對外需維持國家利益,需要時要發動戰爭。但偏偏國王都不愛這些。明明王國內是和平的,但王室卻經常入不敷出,原因是國王將許多王室領地分給貴族了。明明法蘭西人就快被打趴了,就出來個聖女貞德,但英格蘭卻節節敗退,最後丟失了除了加萊港之外所有的法蘭西土地。第一回合的英法戰爭以英格蘭失敗作為收場。是貞德帶來的宗教狂熱過於強大,還是英格蘭在亨利六世統治下只能失敗?

愛德華四世雖然在他即位國王前,都沒有看過任何一位國王作為他的榜樣來統治國家。但他卻以自己對王權的瞭解,大部份地恢復了國王的權威以及安定了英格蘭。然而他對政治不夠敏銳,引入了對英格蘭政治不熟悉的伍德維爾家族,間接地造成了理查三世的篡位。沉迷於享樂,讓他在壯年之時便離世更是對剛剛重拾穩定的英格蘭是一記重拳。理查三世的統治是一場災難,他總是懷疑屬下懷有異心,讓他最後在跟未來的亨利七世決戰時被打垮。

亨利七世的即位,是英格蘭這場內部紛亂結束的時候。但很現實的,和平不是因為大家突然不想爭權奪利了,而是統治者把能夠威脅王位的人通通都殺掉了。亨利七世對王位的主張權其實很微弱,所以為了匡正血統的問題,他開始一系列的宣傳活動。王朝的代表紋章「都鐸玫瑰」是以蘭開斯特王朝紅玫瑰為底,上頭中央再蓋上約克王朝的白玫瑰,用來向後代人解釋,都鐸王朝結束了「玫瑰戰爭」,開創了新局。然而連僅有微弱血統的人都殺掉,卻恰恰也證明了國王對自己王位正統性是沒什麼自信的。

↑ 紅玫瑰、白玫瑰與都鐸玫瑰

在這樣的國家機器宣傳之下,後世人往往就會以簡單的視角來切入這段歷史,就會覺得都鐸王朝的正統。勝利者當然有權去形塑自己的歷史並加以簡化以利於控制人民,施行統治。但我們必需要瞭解,沒有哪段歷史是必定發生的。仍然是那句話,大家只是在當時做著對自己最有利的行動,進而達成想要的目的而已。

當然這些有利自己的行動,也包括對外發動戰爭。很有趣地,1453 年除了是君士坦丁堡陷落那年,也是英法百年戰爭第一回合,英格蘭完全落敗的這一年。英法兩國之間的紛爭還未結束,但很明顯地,在當時及後來許多有能力的統治者心中,名留青史是他們極力想要追求的。而在歷史留名的方式,就是對外發動戰爭,盡可能將國家領土擴大。固定彊土,維持與周圍國家的和平,在史書上往往就一筆帶過。

因此當我們在盛讚一個所謂「英雄」的時候,必需也看看他腳下是堆了多少具屍體才站得上那個位置的。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