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頓騎士團


歐洲三大軍事修會之一的條頓騎士團成立於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期,他們以「白底黑十字」為主要徽章。當時德意志軍隊在其主帥腓特烈皇帝於山中小河神秘溺斃後,意志堅定的殘部仍向聖地進軍,他們參與了法蘭西腓力二世與英格蘭獅心王理查一世正在圍攻的阿卡之戰。然而戰爭與不適應當地氣候之下,產生了許多疾病與傷兵。當時主要醫治病人的醫院騎士團優先醫治法蘭西與英格蘭人,德意志人常常得不到照護而死去。於是就激發了他們自建一團的意念。


騎士團的建立

條頓騎士團於 1190 年成立,原名「耶路撒冷聖瑪利亞醫院德意志兄弟騎士團」,又稱德意志騎士團。後來改名的原因未知,可能是西歐人常搞混 deutch 與 dutch,所以他們改了一個更好聽,也出自於德意志地區的的名稱。這是一個軍事修會,加入的人必需遵從「清貧、貞潔、服從」等原則,他們也以照護病人為主要成立宗旨,一開始當然就是醫治被醫院騎士團排擠的德意志騎士。條頓騎士不能結婚,不能有錢,還要服從上級長官的命令。騎士團依靠貴族或地主的捐獻來維持營運,騎士的來源也大多來自於德意志地區。因此條頓騎士團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很親近,在許多對立上他們也選擇站在德意志這邊。

方針的轉變

1291 年阿卡陷落後,三大騎士團紛紛逃離聖地。條頓騎士團經歷過在匈牙利地區成功抵抗異教徒庫曼人入侵的經驗之後,開始將經營方針轉為針對東北歐的異教徒,這些異教徒分佈於今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與白俄羅斯。轉變的原因是他們相信再也無法收回聖地了。騎士團除了一位大團長之外,還分為三個地區團,分別是立窩尼亞、普魯士、德意志團,各有還一位團長帶領。基本上大團長負責擬定戰略及外交政策,再分派給各地團長執行。隨著他們佔領的土地愈來愈多,他們也當起了類似封建領主這樣,向當地收稅當成收入,或在需要戰爭加稅。

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當時稱立窩尼亞)與普魯士的騎士團大多是針對異教徒,其東方有當時的立陶宛作為支持它們的抵抗。在騎士團於這兩地仍有影響力的時候,立陶宛的領地仍大多在今日白俄羅斯的位置。而在騎士團與立陶宛南方則有波蘭王國。維基百科中 1619 年的彊界圖標示了它們在現今國界的相對位置。Livonia 即為立窩尼亞,淺粉色是東普魯士,其西邊那一塊劃屬波蘭王國的一塊則是西普魯士。綠色是立陶宛大公國,粉色是波蘭王國。


維基百科的下圖則標示了東西普魯士與波蘭、神聖羅馬帝國大約的地理位置。這張圖要說布蘭登堡伯爵在十七、十八世紀中的擴張,這與統一的德國很重要,後段再表。


命運的舖陳

西普魯士被騎士團佔領之後,他們便以普魯士為主要陣地。這惹得認為西普魯士也是屬於他們的波蘭不太爽。在波蘭忙著應付東方的羅斯人,以及立陶宛仍不改信基督教的時候,騎士團還能安穩地打著討伐異教徒的旗幟營運下去。但波蘭掃除了東方的障礙,加上立陶宛協同其西方異教徒部落,通通都改信基督教之後,騎士團頓時就被東、南兩個強大的國家給包圍了。

坦能堡戰役

1410 年的坦能堡之戰是一個重大的轉折。波蘭-立陶宛聯軍入侵普魯士,騎士團大團長派重兵應戰。波立聯軍軍隊數多一些,但騎士團擁有經驗老道的騎士及重甲冑,在裝備上略勝一籌,因此雙方旗鼓相當。雙方的主帥帶兵作戰能力皆屬 S 級,都在多次互探虛實、偵察、掠奪之下,仍能維持軍隊的完整性。然而年輕的大團長 EQ 可能不太夠,在被波立聯軍多次搶錢搶糧搶娘們的行為後被激怒了,直接率大軍出奇不意地衝到入侵軍隊所在地的坦能堡。

本來如果大團長就此進攻,還能收到奇兵之效。但驕傲的他們卻停兵,很有騎士精神地向對手送去了兩把寶劍,分別向波蘭國王及立陶宛大公宣戰,這就給了聯軍很大的喘息機會。很有可能騎士團被急行軍給拖累,也有可能側翼的軍隊太過躁進,總之大團長無法維持住戰線,讓聯軍將陣型給打亂了。

如果大團長就此承認敗戰,保留實力,或許往後的發展會不同。但他卻楊過附身選擇帶軍衝進中線立陶宛大公前做孤注一擲,想著直搗黃龍卻失敗被殺。這時候騎士團真正全線潰敗了。

坦能堡戰役的戰敗是德意志人心中的痛,這影響甚至延續到了一次與二次大戰,許多德國人相信他們就是要為坦能堡之戰復仇的。

衰敗的開始

坦能堡之戰後一年內,騎士團就恢復了元氣。但來自內部的崩壞才是此戰最嚴重的影響。坦能堡之戰中,騎士團喪失了許多高級軍官,導致他們必需提拔許多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升到這麼高職的基層騎士上來。這些年輕新血並不能好好的遵守騎士團條規中關於服從的這一項。於是大團長的命令不再被徹底執行,各團有各自的打算。於是,三個團分裂了。更有甚者,坦能堡之戰後獨立支撐全團,在後續的瑪利亞堡圍城戰(該處是騎士團的首都)成功擊退波立聯軍的接任大團長,最後是被底下軍官給推翻的。

衰敗的過程是緩慢而一點一滴累積的。騎士團喪失底層貴族、領主對他們軍事能力的信任之後,就只能再用另一場輝煌的軍事勝利來證明自己,但軍隊要錢。當歐洲的軍事重心已經轉變為抵抗來自東南方土耳其人侵略,騎士來源大幅減少情況下,只能以雇傭兵為主。雇傭兵更貴,因此騎士團更需要錢。要錢要加稅,加稅有人就會不開心。於是騎士團與普魯士貴族、領主及商人們發生了十三年戰爭,大大削弱了騎士團的能力。最後西普魯士決定回歸波蘭,騎士團喪失這塊土地。

立窩尼亞與普魯士騎士團的末日

普魯士最後一任團長(是德意志北部布蘭登堡伯爵的近親)最後決定世俗化,投奔波蘭作為一個封建領主(在此之前已是波蘭一個附庸了)。土地被分給底下所有騎士,團長自己領個公爵來當。現在他們可以結婚了,普魯士騎士團正式走入歷史,成了普魯士公國。公爵無子嗣,最後由布蘭登堡伯爵繼承了普魯士公國。它們構成統一後的德國核心。

立窩尼亞騎士團在坦能堡之戰飽受批評,因為他們遵守與立陶宛的和約,沒有從北方進攻立陶宛,給聯軍造成壓力。後來騎士團與俄羅斯沙皇伊凡雷帝作戰,並不能取得很好的戰果。最後他們決定跟隨普魯士騎士團的腳步也世俗化。立窩尼亞騎士團滅亡。

騎士團永存

德意志騎士團是三團中僅存的,但他們大概也只是輔助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領兵到巴爾幹半島與土耳其人作戰。這些作戰只有將領是騎士團成員,用他們的領導及策略替基督教世界貢獻心力。1809 年,拿破崙解散了作為軍事修會的條頓騎士團,但他們後續仍然以照護病人宗旨存活下來。

在經歷了幾個世紀的征戰後,條頓騎士團總算還是回到了初衷,以照護病人為主了。

後記

拉爾斯.布朗沃思(著有中古歐洲三部曲)或丹.瓊斯(著有英格蘭王朝兩本書)這兩位作者,寫作的方式以通俗、具故事性為主。同樣為學者的羅傑.克勞利(著有地中海史詩三部曲),他的書籍大多注重在重要戰役的細緻描寫上,會讓讀者有融入感,彷彿身歷其境。本書作者威廉.厄本是研究中世紀波羅的海的學者。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也比較平舖直敘,且要講解騎士團發展的主要三百年。時間跨度比較大,所以在閱讀時感覺吃力了些。

尤其中立窩尼亞與普魯士中間諸多部落民族,讀著讀著可能就陷入了迷宮,搞不清楚東西南北。所附的插圖也不能有效地加強理解,是比較可惜的部份。不過不可否認的,除了想瞭解一下東北歐的歷史之外,「條頓」這個名字也是吸引我來看這本書的原因。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