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三部曲之《海洋帝國:決定伊斯蘭與基督教勢力邊界的爭霸時代》


本書描述了在十六世紀間,歐洲分屬東西的兩大強權: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與哈布斯堡王朝,他們在地中海這塊地方互相爭霸的幾個重要事件。當時歐洲人的世界觀中,地中海乃是世界的中心。這塊藍色海洋是來往歐洲與北非、中東之間重要的貿易路線。書中分成三大部份,分別講述鄂圖曼土耳其稱霸了地中海、馬爾他之圍以及班勒陀海戰。

自從西元 1291 年耶路撒冷王國滅亡後,以該地為總部的軍事修會醫院騎士團便失去了主要的據點。醫院騎士團轉移至羅得島(Google 上標示為羅德島)。他們做海盜的勾當,只是他們針對是穆斯林的貿易船。羅得島就位在安納托利亞的南方近海,對土耳其人來說有如一根刺在喉嚨。於是在土耳其人攻佔了匈牙利之後,當時的帝國皇帝蘇萊曼一世便想要去除這根刺。只是兵力懸殊之下,羅得島的騎士團竟然堅守了數個月之久,讓土耳其人損失了大量的兵員。最後在堡壘快被攻破之時,蘇萊曼提出了條件並成功讓騎士團投降,土耳其人佔領了該島,剩餘的騎士團團員則被遣返回歐洲。

接著這段時間,哈布斯堡的西班牙國王趕走西班牙境內的穆斯林。他們與北非穆斯林屬地國家連成一氣,造成動盪。西班牙國王雖攻佔北非突尼斯,但主要敵人在西班牙的北方,國王對北非這塊地並沒有太過用心,導致最後還是落入了土耳其人之手。而參與作亂的海盜投奔了鄂圖曼帝國,並打造出帝國引以為傲的海軍艦隊。鄂圖曼海軍與西班牙暨威尼斯海軍在希臘西岸的普雷韋札灣交戰,但在西班牙海軍(主要是熱那亞海軍)與威尼斯不合,以及熱那亞海軍刻意保護艦隊的條件下,該次海戰由鄂圖曼帝國勝出。威尼斯被迫簽下和約,與西班牙、熱那亞仇恨更深。鄂圖曼海軍自此在地中海橫行無阻,經常搶劫各島與沿海城市。這個時候歐洲沿海城市對鄂圖曼海軍非常畏懼。

第二個部份接著講述鄂圖曼帝國為了攻佔羅馬,成就征服基督教世界的伊斯蘭聖戰,於是在西元 1565 年進攻位於西西里島南方不遠處的馬爾他島。這兒當時被自羅得島轉移根據地至此的醫院騎士團所掌控。只要佔領了馬爾他島,西西里近在咫尺,進軍羅馬便易如反掌。然而也是兵力懸殊的情況下,在僅有七百名騎士(還再加幾千名雇傭兵及馬爾他民兵)之下醫院騎士團自土耳其大軍下守住了這一座島嶼。這史詩般的戰役除了有阻止羅馬被攻陷的成果外,也替基督教世界打了一劑定心針。該戰役曝露出了鄂圖曼帝國的陸、海軍指揮體系的缺陷,以及蘇丹在遠方遙控對前線軍情的影響有多麼巨大。

第三部份講述發生於西元 1571 年的勒班陀海戰。這部份是以西班牙與威尼斯為首的神聖同盟,在勒班陀外海與鄂圖曼帝國的大海戰。雙方的統領在這次之前皆沒有海戰經驗,但雙方陣中卻也都有通曉海戰的部隊(神聖同盟是威尼斯、熱那亞海軍,但兩者是世仇;鄂圖曼帝國則是前身為海盜的艦隊)。這次海戰直接硬碰硬,雙方的主艦直接衝鋒,近距離開火。最後雖然由神聖同盟勝出,但能贏除了威尼斯海軍強大的船艦之外,其餘就真的純粹靠運氣(鄂圖曼有經驗的海盜艦隊與熱那亞海軍周旋過久才獲勝,要再支援主艦隊已太晚)。在這次海戰之後,土耳其人產生了帝國最後一位偉大的海軍司令(就是班勒陀海戰打贏熱那亞海軍的海盜),自此後,帝國重心漸漸往陸上走,地中海似乎漸漸地被遺忘了。

之後歐洲找出由海路與更遠的東方印度貿易的路線,不再需要經過鄂圖曼帝國。而鄂圖曼帝國與其東方的波斯一直在交戰,離印度更近但卻無法與之交易。土耳其的大砲曾經威震君士坦丁堡,但伊斯蘭教的文化,讓鄂圖曼帝國在停止擴張之後,反而更加內鬥,更加衰弱。自從班勒陀海戰之後,基督教世界對於鄂圖曼帝國的恐懼已經得到緩解,他們不再視東方的這股力量為不可侵犯的。最後,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鄂圖曼帝國宣告滅亡。

本書許多內容記述了各次戰役詳細的過程及各軍事領袖的決策,翻譯上也很流暢,配合戰役的地形及軍事配置圖,讀起來頗有身歷其境之感。尤其醫院騎士團兩場經典戰役,更可以感受當時的這兩位大團長或許是受騎士榮譽感所影響,他們多麼地視死如歸。當然,作者有提到,受制於印刷術較晚傳入伊斯蘭世界,在寫作的過程中的確是基督教世界的文獻豐富許多。鄂圖曼方面的歷史許多是靠口傳。這中間難免會對基督教世界的軍隊有所美化甚至是神化。然而事件的經過或許能夠修飾,但其對後世的影響卻是明顯易見的。

醫院騎士團至今仍然經營著,以羅馬的馬爾他宮為根據地(他們於十八世紀末被拿破崙趕出馬爾他島),或許今天以馬爾他騎士團的稱呼更為人知。騎士團被視作一個擁有主權的實體,多國並有與他們有實質外交關係。十字軍東征期間建立的三大軍事修會:聖殿、醫院、條頓騎士團,就屬醫院騎士團一直未轉化,仍持續營運著。我想歐洲人對他們的敬重,與羅得島、馬爾他有莫大關係吧。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