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歐洲三部曲:《諾曼風雲》、《維京傳奇》、《十字軍聖戰》
由拉爾斯.布朗沃思所著的中古歐洲三部曲,講述了自維京人開始襲擊蘇格蘭海岸修道院開始,自最後的十字軍東征間,這大約三、 四個世紀的故事。大致上來說,前兩本比較像是一部民族融合史,描述了維京人如何融合進歐洲本地,說明了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永不停歇的移動史。而最後一本十字軍,則是彰顯了十字軍東征在其目的及手段上的矛盾,對後來的帝國及國家造成的影響。
時間線最早的是《維京傳奇》。這些被基督徒稱為異教徒的海上戰狼,信奉奧丁大神以及索爾,總是以很快的速度襲擊位於蘇格蘭、英格蘭及愛爾蘭濱海的修道院,將修道士趕盡殺絕、財物搜括一空之後便揚長而去,將滿船的戰利品帶回維京屬地。這些維京人大多來自現今的挪威、丹麥地區,並不是一隻正規軍隊,反而像是龍蛇混雜、僅為了共同財富利益而聚在一起的一群人。一開始大部份人都是為了錢財來幹一票,所以他們搶到財寶之後便離去。但隨著被襲擊國家的沿海村莊愈來愈荒蕪,他們就必需涉險進入更內陸的地區。再加上當地國王、貴族們開始有反抗的力量,他們因此也就愈來愈難得手。
維京人應對的方式是,開始在愛爾蘭以及英格蘭建立灘頭堡,以便他們可以在當地過冬。現今愛爾蘭的都柏林便是維京人建立的城市。這個轉變讓維京人在當地住了下來,縱使與當地基督徒仍經常處於交戰狀態,但他們其中許多人改信基督教,並且在第二代熟悉了以後,開始切斷了他們與北歐的聯繫。
除了英格蘭,維京人大舉西進,法羅群島、冰島、格陵蘭,最遠到今日北美洲的紐芬蘭都有他們的足跡。西進殖民的大多數是在老家混不下去,又或者被新世界能夠佔地為王的想法驅動。法羅群島與冰島的殖民很成功,畢竟他們離歐洲大陸其實並不算很遠,還能定期取得大陸的物資支援。格陵蘭與紐芬蘭的殖民以失敗告終,前者的地理環境與冰島差之甚遠,而且更難得到來自歐洲大陸的貿易支援。後者則是遇到比他們更強悍的當地住民。
在東方,維京人則是創建了基輔公國,並曾進攻過君士坦丁堡。進攻拜占庭帝國讓他們瞭解到,想要以他們的能力攻破這座東方堡壘是不可能的。於是他們轉而臣服,然後進行與拜占庭、與巴格達的之間的貿易。這群維京人稱之為羅斯人,是今日俄羅斯人的前身。與在英格蘭定居的維京人一樣,漸漸地他們也與北歐的維京祖先愈行愈遠,完全融入了當地。
維京人在中歐及南歐,甚至是海外之地(中東黎凡特)也建立了一些國家,這就開始進入到了《諾曼風雲》一書的內容。他們的祖先是在英格蘭無利可圖之後,轉而襲擊法國北部海岸,甚至是沿著塞納河直取巴黎。能夠在河上航行是因為維京戰船的設計能夠吃水較淺,機動性高。在幾次得手之後,當地的武裝反抗愈來愈強,掠奪的難度愈來愈高,還可能賠上性命。於是諾曼人的祖先接受了法國國王的安撫,國王賜給他們諾曼地這塊地方讓他們定居下來。這些維京人全改信基督教,領頭的人連名字都換成法語的「羅貝爾」。自此之後,他們便是諾曼人。
諾曼人的豐功偉業相當多。法王留下他們便是要以夷制夷,用來抵抗維京人的攻擊,而他們也相當忠心。他們之中的「征服者威廉」曾經統治整個英格蘭。「詭詐的羅貝爾」建立了橫跨義大利南部與西西里島的西西里王國,其子博希蒙德則建立位在中東黎凡特地區的安條克公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諾曼地大登陸也是在他們這兒。他們的騎兵所向無敵,「詭詐的羅貝爾」及其子博希蒙德甚至兵臨君士坦丁堡,還差點就成功了。最後是敗在當時拜占庭皇帝阿歷克塞靈活的外交手腕之下。阿歷克塞買通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讓他南下翻過阿爾卑斯山進攻義大利。在對手後方著火的情況下,再加上一些運氣,阿歷克塞才免於這次滅國的危機。
阿歷克塞這位拜占庭皇帝也是十字軍東征的發起人物。他向教宗提起聖戰之事,並與當時教宗的目的不謀而合。阿歷克塞在拜占庭軍隊長期積弱不振之下,想要由西方叫來生力軍抵抗來自東方伊斯蘭的威脅。然而十字軍本身更像是一盤散沙,每個軍隊有各自己的打算,但其中也的確有為了宗教而決心要收復耶路撒冷的。「詭詐的羅貝爾」的兒子博希蒙德因為家族因素,無法在西西里擁有自己的國家,因此他藉由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成功地在安條克這座大城建立了安條克公國。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大概是所有十字軍東征之中唯一真正成功的一次。基督徒不僅收復了聖地耶路撒冷,並在黎凡特地區建立了兩個公國及一個王國(耶路撒冷王國)。
然而在《十字軍聖戰》一書中描述,這幾個國家似乎註定是孤兒。他們周圍全是穆斯林國家,在穆斯林不團結的時候,又或者國王懂得治理國家時還沒問題,但偏偏這些國家領導者在慾望的驅使下往往自不量力,想再更往東方開彊拓土,結果原本兵員短缺的情況又更嚴重。諸領導者之間也勾心鬥角,不能團結對抗穆斯林軍隊。在如阿拉伯的薩拉丁這等可以讓眾人臣服的統帥出現時,這些國家便岌岌可危,於是他們只能又再向西方求援。但基督教的世界是四分五裂的,教宗想要藉宗教之力團結大家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任務。國王只要離開他的屬地,就馬上就有爭奪者起來叛亂。遙遠的海外之地重要性根本不可與他們的屬地相提並論,因此接下來大多數的十字軍東征都是失敗的。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獅心王理查」也出征的這一次。他通曉軍事,懂得分析敵我情勢做最佳安排。如果不是法國的動亂,他再待得久一點或許能夠達到比第一次更大的成就。
其它幾次的十字軍東征,有想施壓埃及,藉此讓埃及蘇丹被迫交出耶路撒冷以求和。然而在沒有傑出軍事家的領導,以及北非悶熱環境不利北方軍隊的雙重打擊之下,埃及這兒也無法取得戰果。最荒謬的一次是第四次,竟然還造成了君士坦丁堡被威尼斯人攻破並遭洗劫的慘況。君士坦丁堡一直是歐洲東方對抗伊斯蘭教的一座重要堡壘,其軍事防禦在當時也是無懈可擊的。但再偉大的堡壘也敵不過由內部引起的叛變以及歐洲東西兩方長期以來的不和。拜占庭自此再不能恢復往日榮光,最後君士坦丁堡於 1453 年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攻陷,拜占庭帝國正式結束。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替中古世紀劃下了句點。有人說,是十字軍東征引起了現今伊斯蘭與西方世界的戰火。但這是錯誤的,只是將現況硬塞入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之中而已。事實上那時候歐洲以及中東地區一直都是爭戰不止,不僅僅是基督教對伊斯蘭教,兩者內部也是紛爭不斷。所謂的十字軍,對穆斯林來說被統稱為「法蘭西人」。是在伊斯蘭的鄂圖曼帝國在一戰後崩落,才讓人們想起他們對抗十字軍的光榮歲月,並開始以此為念。
在那個經常以基督或阿拉之名,實則行利己之私的時代,殺戮似乎是家常便飯。也因為如此,所以人們更需要宗教的慰藉,宗教也將一波波的十字軍帶往東方,這個南方貿易路線的終點(由此再將貨物送往歐洲各地)。在蒙古鐵騎首次踏足中東地區後,北方貿易路線暢通了,南方的路線就此衰落(原因也有可能是中東地區被蒙古人夷平了),西方基督教就再也沒有想要收復聖地的打算了。或許往後的教宗仍有此念頭,但各國國王可都以自己在歐洲的利益為優先。聖地對他們來說,是太遙遠的事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