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死與資本主義的未來


這本書主要講述美國目前無大學學歷的白人,他們在最近幾年相對其它,如黑人、受過大學教育的白人…等,死亡率有明顯地上昇。這上昇的趨勢比起其它富裕國家,如英國或歐洲它國仍是比較高。書中先大篇幅地引用了許多研究的數據,指出這個趨勢的出現,與經濟的盛衰沒有關聯,也與資本主義本身無關。有關的是美國自己,也就是美式的資本主義。這群白人他們並非社會最底層的人,要分的話,他們下方還有黑人。但是黑人縱使在新聞上似乎常受壓迫,但是他們的死亡率卻是有改善,顯現政府對於他們的政策是有成效出來的。

前面超過三分之一的內容在用數據講述這個現象之後,作者兩人提出了自己認為的成因,便是美國醫療產業、大企業的遊說兼工會的沒落,以及社會安全網的不足。

美國的醫療產業指出的問題也包含製藥產業。美國向來以高收費醫療聞名,這成因之一是供給抑制造成。供給即是醫學院學生的名額,受到控制以便於不向醫界投入太多既有醫師人力,造成僧多粥少的情況,藉此維持收費。在醫療器材與製藥業,想的盡是為公司謀求最大利潤,而非在利潤與造福國民之間取得平衡。而公司會有這樣的想法,也是因為他們漸漸地轉向僅尋求股東利潤的最大化,而非股東與員工的雙贏。後者被排除在外其中原因即是產業工會的沒落。工會沒落即沒辦法向公司施壓,逼迫公司將更多利潤用於增加員工生活品質。

美國特別的遊說文化也造成了政策傾向於大企業們所需,而非一般民眾真正的需求。大企業如 Google 每年的遊說金額高達數千萬美元,他們滋養了政客,政客也為他們服務。但沒有證據顯示遊說的文化讓美國走向更無法控制的政治局面,遊說只是讓政策在不同利益面向的大企業之間擺蕩。中小企業也不是被忽略的對象,因為他們可以透過產業協會,組成一個聯盟形成與大企業相抗衡的能力,中小企業遍佈於美國各州,反而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

真正在遊說文化中居於弱勢的即是這些沒有大學學歷的白人。他們很多是早期自歐洲移民過來的白人,受惠於早期 1970 年代美國製造業興盛及當時工會的強勢,讓他們能夠在該公司穩定工作及退休。但隨著大量便宜國外製的產品進入美國,製造業幾乎從美國消失了。他們大部份的人失去了工作,美國的社會安全網卻不能有效地照顧他們,讓他們能夠再工作並且回復往日時光。有些人意志消沉,開始酗酒、嗑藥,就造成了作者口中絕望死的境界。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這些人純粹是好吃懶作,但數據上卻不是這樣顯示。如果工作需求仍然有,那麼這些不想工作的人所釋出的名額,應該會提升求才市場的工資(因為需求仍在,但供給變少)。然而數據上顯示這些人的工資卻仍是下降的。所以顯現不是他們不想工作,而是沒有辦法有高薪的工作,只能退而求其次轉向服務或餐飲業。本書成書年是 2019 年,在這一年末造成美國衝擊的新冠肺炎,影響最大的正是服務或餐飲業,也就是作者所提絕望死最大的族群。所以不難想像,縱使新冠肺炎持續肆虐,他們仍然堅持要持續工作的理由。

美國製藥業對於鴉片類藥物的研發,及對國會的遊說,導致了醫師氾濫地開立鴉片類藥物給病人,更給絕望死注入了養份。對於失去穩定工作的人來說,有一餐沒一餐已經夠苦了,如果身體還受疼痛所苦,那麼真可謂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生活更苦了,有些人就會尋求麻痺自己,吸食上癮性更強的藥物。黑市的氾濫及易取得性當然也加深了這種現象。

雖然作者兩人指出了美式資本主義的缺陷,並提出這雖是全球皆有的現象,但其它國家依數據來分析,並不像美國這麼慘。如果拿歐洲來做比較的例子,可以發現他們國家的社會安全網是比較健全的,比像偏向於社會福利國家而非純粹的資本主義。作者提出像亞馬遜這樣的公司,致力於降低成本(包含工資),提供給民眾更便宜的選擇。表現上是對工作者的壓榨,但民眾卻也享受到了以更低成本取得物品的收穫。因此在這一方面,並沒有數據指出像亞馬遜這樣的公司是造成工資下降的元凶。但作者提出,適度地提高最低工資是有用的,過往數據上也能證明公司在員工創造的利潤仍大於工資的情況下,並不會損害工作的數量。

加強社會安全機制,持續觀察並在適當時機介入,也是可以努力的方向。是否要提供如北歐國家在試驗的每月固定所得,作者持保留的態度並認為也需文化上的配合。畢竟不是每個努力辛苦工作的人都能接受,看到別人不用工作卻悠閒地生活,而這生活費卻是他們貢獻的。

本書所講的族群,正是《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一書作者所處的家庭寫照。這些原本支持民主黨的白人,到後來漸漸地轉向共和黨,原因是民主黨的人總感覺高高在上。他們討厭歐巴馬的原因並非討厭他的說詞,而是他說的話太對了。不難想像,當川普大聲呼喊「讓美國再度偉大」、「讓製造業回美國」,對於這些人是多麼地有吸引力。而是什麼讓他們陷入如此的絕望,在《絕望者之歌》一書中有身處於這種家庭的第一手見證。

比較本書與《絕》一書,分別是由兩個不同的角度(菁英與底層)的角度來看待底層白人社會的問題。本書使用較多篇幅,透過數據來取信於讀者關於美國絕望死族群的現象。建言部份則是以個人觀點為主的溫和建議。然而社會問題盤根錯節,許多更是積習難改。要如何做,朝哪個方向去做,不只是美國,應該是全世界各國的難題吧。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