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氣候危機:政治需求設計出的氣候變遷恐慌,如何讓我們制訂錯誤的能源政策?付出高達數兆美金的代價,傷害弱勢,也無法修復地球
一、海平面上昇造成有些國家被淹沒
如吐瓦魯這個國家。海平面上昇的確讓該國一些土地被淹沒。但該國的國土面積不減反增?原因是珊瑚礁的增長速度大致上海平面上昇的速度差不多。有些地方被淹了,也有些地方多出來。唯一要考慮的是海洋酸化會造成珊瑚礁生長速度減緩。
一個事實也要知道。荷蘭這個國家,許多人住在海平面以下,但荷蘭是歐洲最富裕國家之一。這些住在海平面下的人,國家建立了堤壩來保護。海平面上昇,需要的第一步或許是加高堤壩。
二、颶風損失比起以往愈來愈大
人口、住宅增多,經濟成長,物價上漲,同樣個颶風路徑,在現代當然造成的損失會較以往多。正確評估的方式是以每個颶風都是在同一個時間點侵襲來評估災損的高低。但通常媒體很少這樣做。
不過這不表示颶風的強度沒在增強。
三、北極熊數量愈來愈少
許多報導歸因為北極愈來愈溫暖,海冰愈來愈少。事實上,11.5 萬年前的間冰期,北極的冰比目前還少,但北極熊還是成功存活下來了。所以,真正的原因是,北極熊數量減少是因為濫捕造成。
四、極端高溫造成愈來愈多人死亡
這是對的,但是有簡單的解法。數據上來說(本書成書年是 2020),全球每年因高溫死亡約是 0.5%,但因低溫死亡卻是 7%。溫度上昇,得益的或許會是後者 7% 的人。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持續在上昇,這是多年以來的共業。地球能消耗的二氧化碳有限,除非完全不產生二氧化碳,並且大量增加消耗它的速度,否則地球的溫度仍會上昇,只是快慢的差別而已。現今的政策忽略了人類最大的本領是適應能力,我們需要的是新技術,一舉改變現況(一直改良氣球沒有用,要發明飛機才行)。
現今的綠能政策大量地補貼太陽、風能,但這是效率非常不好的作法。它也僅只能套用在富裕國家,一些貧窮國家沒有錢是做不到的。作者套用耶魯大學氣候經濟學家威廉.諾德豪斯的模型來估計 GDP 與氣溫上昇的關係。說明縱使是使用最激進的作法,氣溫仍會上昇,只是變得比較慢。但這作法對 GDP 的影響非常巨大。
這帶出了作者的論點,唯有經濟成長(作者以 GDP 為指標),才能讓人類更「適應」氣候變化。高溫致死?買空調,冷氣開下去就對了。貧窮國家需要最穩定及最廉價的化石能源來快速地提昇經濟。有錢人總是在面對困境時更有本事去克服。氣候危機是一種長期慢性病,無法快速根除。先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提昇經濟,並將錢花在新技術上,才是最有效的作法。如果以改善人類福祉的角度來看,氣候問題根本排名倒數。教育、衛生、技術…等才是當務之急。要研究的新技術是什麼?核融合、空氣捕捉、儲能技術…等。核能也必需考慮,它是所以已知能源選項中,所造成的死亡風險最低的。
要知道,水可覆舟亦可載舟。二氧化碳多了,會提供給植物養份,植物反而長得更好,造成全球綠化更佳。目前全球綠化面積未大幅增加的原因是,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的關係。年降雨量增加,可能會造成水患,但對原本常乾旱的地區反而是個好消息。只要我們意識到極端氣候是常態,所有的建設都會以這標準來設計與防範。
書中的論點蠻清楚的,作者也不是不承認氣候危機,也不是鼓吹化石燃料。而是在全球經濟成長與氣溫上昇中找到一個最有效率、對全球人民最有利的方式來執行。現今的氣候政策皆是富裕國家才有能力執行,但卻忽略了長年戰亂、傳染病肆虐的貧苦國家。將錢正確地花在改善教育、衛生上面,讓這些國家的人民快速地有錢起來。然後於此同時大力地發展新技術,一舉徹底解決問題,是本書作者想要宣導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