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



這個原理很簡單,以階級學來說,每個人最終都會升遷到不適任的階級。

用教育界來說,一個老師教得好,得學生心。學校看這老師教那麼好,就將它提拔為教務主任。但他不愛做行政事務,做得亂七八糟,於是教務主任就是他最終不適任階級。一個人在不適任階級,自己並不一定知道。如果不是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得開心,做得健康,他就會盡力保住這個位置、這個階級。但他其實不適任,於是外界就會覺得他怎麼能當教務主任。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認為某些主管是怎麼到那個位置的理由之一。

書中提出在不適任階級,還是可以做得開心的六妙招。

一、永無止盡的準備
持續確認需求,找需求真正存在的證據永遠不嫌多。如果運氣夠好,需求過一段時間後就沉下去了。如果需求真的確定了,那麼先籌備委員會,找一堆專家來討論實作方針,找外部使用者參與…等。接著提出許多方案,這些方案又可以再回過頭來與使用者確認。如果上述階段過了,需求還在,這時候有專家與參與者背書,便可以利用經費做利己之事。成功的功勞是自己的,失敗了推給專家與參與者,自己也不會損失太多

二、專做枝微末節小事
不知道怎麼改善營運效率沒關係,就做些與其相關但微不足道的事就好了。比如先限制員工紙張使用量、觀察員工上下班時間、員工休息時間的行為…等。如果運氣夠好,底下有尚處於適任階級的下屬幫忙找出真正問題,那麼功勞便是自己的。如果不行,那麼就可提出積習難改,需要更多時間…此種理由

三、用形象蓋過工作表現
如果無法做好校長的職責,那麼只要暢談教育理念即可。外人只知道你的教育理念,哪知道學校帶得好不好?書中說這種人在政治領域最常見,大聲暢談民主有多重要、多神聖、多不可侵犯…然後對自己的選民都無法交代

四、做與工作無關的事
比如一位總裁總是在參與慈善事業,進公司只是簽重要文件,根本不參與營運。這種人以政府部門最為常見,因為政府部門運作通常都有既定規則,高層可能大多是空降的或被指派的,因此最容易有此現象

五、成為職務代理人
在組織複雜的公司最常見。做某個職務的代理人,然後要做決定時,以「是代理人不能決定」的理由推託。然後代理結束後,繼續做下個職位的代理人

六、集中火力
無法有架構概念的程式設計師,持續對程式寫作規範做研究,研究有空格與沒空格、縮排方式、要不要加大括號…等影響,最後成為程式寫作規範專家

當然,不愛升到不適任階段,有自知之明,希望自己在適任階段做長久,也是有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刻意讓自己在目前這個階段做得好,但是下一階段需要的技能不成熟。比如愛做木工,創造出自己的木製品,但不想成領班,就讓自己講話講不好,處理收據、訂單漏東漏西…等,讓上層覺得你不適合再升職。這點最重要的是,不要讓任何人知道自己不想升遷,包括家人。

書中提到,組織中每個人都盡力維持階級制度,如果有人能力超群,強到會破壞階級,那麼他便會被排斥。比如教書教得太好被不續聘,理由是「讓別的老師覺得是笨蛋」。像這種人不適合做為組織內的一員,他比較適合自行創業。身處大公司的一員,遇過內容正確,但填表單格式不對,就被退件的情況嗎?這些承辦人謹守階級規範(公司制度),不容許任何人破壞。對他們來說,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制度的維持。這些人就是已在不適任階段。

作者說明,我們追求的目標應是讓生活品質愈來愈好,而非無止盡地往更高階級爬升。所謂的不適任,是指無法做好該階級的所有工作。但以目前職場狀況來說,有些時候只要做好高層注重的事,就可以再升官發財了。本書寫於五十年前,至今是否還適用呢?讀完的結論是,有些還適用。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