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引


從自我成長,到親子教養,再到銀髮生活,《人生路引》給我們作者博讀後的二十八個精華。用簡短扼要的文字,快速切中各書重點給予讀者。讀者如果有探究細節的好奇心,再將書本買回來細讀。

比如說「銀髮生活」,強調要有「第三人生」。第一人生是依賴期,我們依賴父母,學習成長;第二人生是獨立期,我們脫離父母,自己賺錢過生活,養兒育子,被子女依賴;第三人生則是建議進入「互賴期」。這個時期小孩已長大,父母更需要有自己獨立的生活。子女偶爾有困難,行有餘力就幫忙,否則就加油打氣。許多人的第三人生反而又轉回了「依賴期」,只是這種依賴是依賴子女。造成這種情況可能是傳統「養兒防老」的觀念,也或許是將大部份積蓄都花在兒女身上,自己老了之後反而無法照顧自己,只能依靠兒女。

如果老了有病痛,依賴兒女的後果反而會讓兒女感情產生嫌隙,畢竟責任這種東西,很難有明確的定義。

為了在第三人生能有好的生活,必需在第二人生至少就建立起「財務自由」。意即就是被動收入除了能夠滿足日常生活所需。連偶一為之的花費(如出國旅遊)都能滿足。如果滿足了之後還有餘裕,那是最理想的情況,稱作「財務富裕」。如果僅只能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稱「財務安全」。有了財務自由,在兒女於第二人生努力奮鬥時,才能夠自己打理好生活,不給他們帶來任何負擔。

在健康方面,統計上老年人跌倒是造成死亡的很大原因,所以老了之後,建議搬至電梯大樓居住,主要的考量點便是上下樓的安全問題。另也需在易滑倒的浴室等地方加裝防滑設備或安全扶手。而「生前契約」的訂立,則可以明確指出遺產的處理,避免兒女糾紛。再者,疾病重症的處理,透過病人自主權利法,我們也可以預立在特定情況下讓我們自己走得漂亮、乾脆,不將痛苦的決定留給親人。

「親子教養」的部份著墨得比較少,主要是小孩在嬰兒時期,應該與他們常常進行有意義的對話,並且語言方面不應限於單一語言(單國語或單台語)。在子女的未來方面,父母不應先行規劃子女未來的生涯路線。先行規劃或許可以未雨綢繆,但更多時候是與兒女的意願、個性相違背。又或者當時的規劃在子女成年後已不能符合社會趨勢,或者該產業已經競爭者眾不好生存。父母應好好教導兒女,讓他們具備獨立自主、主動學習、好奇探究新事物的能力。書中也提到不應以有限的物質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功失敗(如賺多少錢、有多少車子…等),而應看是不是對這個社會有所貢獻或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作者為一名醫師,針對健保自費醫材的一段心得,是本書中難得較具批判性的部份。作者強調不應讓「少數老鼠屎壞了整鍋粥」。政府該做的就是讓廠商願意將各式各樣醫材留在台灣,給病人的有各種選擇。有的時候,少了一顆關鍵的藥,醫生整個處理方式就會變,會變得對病人更具侵入性。杜絕少數不肖醫生應有更好的方式,不該用損及全體病人權益的方式。

讀完全書,作者其實不只介紹了二十八本書,在行文之間也舉出了許多值得參考的書籍。名為「人生路引」正如本書可以帶給讀者一個指引,期望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跳得更高更遠。當然,是往對的方向跳。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