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掉螢幕,拯救青春期大腦:頂尖成癮專家揭發數位科技破壞大腦功能的恐怖真相


這本書在講發光裝置(手機、平板、筆電、電視…)對大腦的影響。結論是十二歲之前,最好不要或儘量減少小孩接觸此類裝置。為什麼是十二歲?因為一般來說,到了十二歲大腦才發育成熟,才比較不是失天不良又後天失調。

本書主要著墨在於男生沉迷於電玩,尤其是暴力電玩之後的影響。女生的問題會發生在社群網路,這是兩性的差別。

書中講到成癮,則是不分男女。有一句話很驚悚,「使用這類裝置,腦中的反應與吸毒一樣。」所謂一樣,是指多巴鞍的分泌情況。人類只有在危急或延續生存的時刻,才會大量分泌多巴鞍。但現在發光裝置讓多巴鞍的分泌一直持續。就跟吸毒一樣,一開始吸一點,後來要吸更多份量才能滿足。發光螢幕也是如此。科技裝置發展短短數十年,人類基因還來不及改變成適應這種情況。男生沉迷於電玩,會增加反應力,但同時會損傷情緒控制,影響專注力,造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書中說,美軍已有拿科技裝置作為數位嗎啡並證明有效的案例。

小孩充滿吸收力的心靈,是藉由可以看到、聽到、觸摸、品嚐和抓住的大自然、物體,以及人之間的多感官互動而建構起來的。智慧裝置做不到這些。想像看一本講述西伯利亞的書,我們需要先理解文字,再將內容轉化成想像的西伯利亞畫面。這個過程甚至還可以隱約覺得變冷了!但如果看一部 Discovery 西伯利亞影片,我們可能就不會有這種感受。前者對於大腦神經元的觸發絕對是比較多的。而神經元的觸發多寡,絕對影響人類定義的所謂聰明才智。

對於學校使用科技產品來教學,作者認為是錯誤的,因為這未解決動機問題。科技公司總大力吹捧因科技而改善學習的例子,但就與投資股票一樣,賺錢的總是極少數,多數人都是賠錢的。但失敗的例子不會被拿出來講,所以大部份人都不會聽到。作者實際見證到的是,大多數學校的科技產品,都被學生拿來打電玩與看成人影片。少數學生有因科技而增進學習,但更多數我們看不見的是,他們因科技而更不能專心。

學生不願學習,更多是老師無教學熱忱及無心思。如果是這種情形,使用科技產品絕對無效。學生不想上老師上的課,再多蘿蔔也沒有用。所以說是動機問題。同一堂課,在補習班為什麼會比較想聽?因為補習班老師講課都口沫橫飛、生動有趣。

科技公司其實不管學生的學習成效,就像書商不會管投資人的投資成果。科技公司要的是產品可以賣得更多,書商要的是書可以賣得更好。所以科技公司會拿極少數成功案例來宣傳,就跟書商拿少數投資(機)成功的人出的書來宣傳一樣。書中介紹了幾則在美國真實發生的案例,最後許多都是被證明科技公司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實際上只是把學生當搖錢樹而已,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後果他們根本不屑一顧。

書中另有針對成癮探討,什麼樣的人會較易成癮?(這邊成癮不單指網路成癮,包括酒精成癮、毒品成癮)一般來說,比較會成癮的原因之一是家庭因素。家庭失和或者孩子不受到重視的家庭,孩子會比較容易有成癮現象。網路組隊遊戲提供了協力作戰的共同目標,任務完成後會受到同儕稱讚及鼓勵,這都是家庭功能失調的孩子所欠缺的。孩子要的是關心、被重視。童年時期的匱乏,總會在某個時刻,以不同形式需索回來。

作者也提供幾則現實極端的案例。暴力電玩提供近乎真實學習槍枝、殺人的技巧。沉迷於虛擬社會久了之後,竟然就到真實社會做一樣的事!例子中犯人可能已分不清虛擬與真實的差別,以為倒下的人只要按個重啟就會再復活了。要淪落到這種地步,父母是「功不可沒」。一些父母以為孩子關在家中打電玩,會比出去玩還要更安全。這是父母想逃避照顧責任所產生出的不實幻想。

當我們越依賴科技,大腦就會愈退化。但,那有關係?未來的確是離不開科技,但我們可以選擇面對它的方式。手機關掉所有的通知,可以讓工作精神更集中,效率更好。要處理通知,就在一天固定時間處理就好。據說伊隆.馬斯克就是如此。

未來一定到處都是科技,甚至到處都是虛擬的事物。那麼代表,現在就該讓孩子多接觸實體事物,讓他們在野外跌倒,被咬人貓刺到大哭;讓他們體會風吹雨淋進而發抖的感覺。科技產品強調易用,所以不用怕孩子晚學就會學不好。相比之下,我們要的是孩子有個健全的大腦來面對未知的挑戰,而不是有殘缺的大腦吧?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