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峰之死 + 一座山的勇氣


 

這兩本書講述的時空背景是同一個,但透過兩個不同隊伍、不同角色的敘述,對一九九六年的這起聖母峰山難稍微有一點認識。不可否認,聖母峰之死這一書讀來比較文筆比較順暢,或許與作者或譯者的文學造詣有關。但高銘和的書有著身為同一塊土地上作者的連結,是也必讀上一回。

聖母峰之死有被改編成電影。電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對台灣隊技術不佳的那一段。初看電影,會覺老外真是狂妄自大。但再看原著加高銘和的書,就會發現老外所言非虛。台灣隊的技術的確跟不上老外,不僅止在於環境不足,且隊員其實也是招募後再行訓練的。但這是與國外隊的嚮導比,如果要算平均值…以商業隊而言,台灣隊的能力搞不好還在他們之上。

兩本書都是愛山者值得一讀的書。我想要分享一下對於該次山難的成因的看法。

簡單地來說,很明顯地就是大家並未遵守二點前未登頂就返回的默契。聖母峰之死作者強.克拉庫爾在時間內登頂,下山都遇見暴風雪,勉勉強強從鬼門關逃出了,更不用說比他還晚登頂其它人了。此次山難會失去這麼多人,因素有以下幾個:


  1. 預計在前頭開路架繩的兩位雪巴,一位不照計劃地在下方拉著珊蒂,一位則因與他有過結,而不願意開路架繩。在時間被拖延不得已情況下,嚮導自己做。但時間已拖延許久
  2. 商業隊對客戶必需有交代。客戶往往認為花了大筆金錢,買的是「必定登頂」,否則會認為不值得,影響日後該隊隊員的招募
  3. 霍爾及費雪兩位互相合作也互相競爭。其中一隊硬著頭皮往上走,另一隊可能也認為輸不得
  4. 因前一年幾近登頂卻被勸退,霍爾對韓森有虧欠心,因此將他拉上峰頂後,又因責任心,不忍捨下已無力下山的他
  5. 費雪在攻頂日前耗費太多體力來往各個營地間處理隊員高山症的問題,其中最受爭議的便是該隊嚮導波克里夫原本該陪在客戶身邊處理高山症事宜的,但是他卻沒有這樣做,導致費雪必需親自處理。在體力消耗太多情況下身體出現狀況,導致無法渡過暴風雪


強.克拉庫爾在書中其實相當不滿波克里夫的所作所為。的確,以一個商業隊的嚮導來說,不帶氧氣瓶攀登的確是不負責任的作為。縱使最後在第四營,波克里夫有衝出去救了幾個人,但那也只是亡羊補牢罷了。但他縱使帶了氧氣瓶,能改變什麼嗎?我認為不一定。登頂的強烈欲望,讓客戶不一定聽得進嚮導的話。高銘和在登頂前被雪巴勸退,不也執意要前行嗎?但執意前行,就必需有心理準備會大難臨頭各自飛。高銘和孤身一人時,在書中並未寫出他有抱怨兩位雪巴棄他不顧。相反地,霍爾不願拋下韓森,展現了西方人更大的人格胸襟。

聖母峰一書中對高銘和在陳玉男死亡後仍攻頂一事,就看得出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事實上,陳玉男在第三營跌倒後,表面上頭腦是清醒的,也無大礙。所以他自己本人才跟高銘和說他可以先上第四營,自己隨後再跟上。所以高在這一點上是不知道陳的狀況會如此糟。而高在被通知陳已死亡後,據高的書上所述,也因為一時不知該講什麼,才本能地展現東方人「沒關係」文化,回了句謝謝就結束了。這點的確是文化差異所致,強.克拉庫爾在他的書中也有提到他也是這樣猜測。至於說台灣隊穿著很怪這種主觀的感覺,就看看就算了吧!

我想若不是因為愛山,若不是因為想成名得利,當高山嚮導其實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做的好,客戶會認為是自己厲害。做不好,客戶會怪你帶不好。依自己判斷不適宜再攻頂,但是只要帶點僥倖的客戶執意前行,收了錢的嚮導,能夠不跟上嗎?嚮導如是,雪巴更如是。當我們決定要登高山的時候,就該自己做好萬全準備。將自己生命交給不認識的陌生人,本來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行為。登一般高山如此,登聖母峰就更如是。

我只想遠遠地仰望聖母峰就好。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