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



第一章    無中生有:對隨機資料的錯誤知覺與錯誤解讀
籃球能不能投進,與手風完全沒有關係。每次投球與前次都是隨機行為。但人們習慣用理性找出規律,因此會認為連續進 N 球這件事與手風有很大的關係。事實上,它只是「剛好」連續都進了。當球員連續二球或三球都不進,我們或許會加強注意接下來的那一球是不是不會進。如果下一球與前一球同樣的結果,這種注意會在我們腦子裡加強印象。如果是不同的結果,那麼我們可能馬上就忘了。

第二章    過度推論:不完整與非代表性資料所造成的誤解
問卷調查的結果,除了資料量不夠大之外,問卷的問題,其實也能導引答題者向設計者的意圖靠隴。我們常在新聞上看到某某某的研究指出什麼什麼的。但是我們往往很少真的去探討這所謂的某某某的研究,是不是真的具有可信度。我們往往會直接相信新聞所報導出來的結論,進而使得我們的行為發生改變。這種情況在該研究的結論無傷大雅的時候特別明顯,我們會認為相信這結論也沒什麼關係。但,這就是問題所在。

第三章    預設立場:模糊與矛盾資料所造成的偏頗評估
因為自己的預設立場,所以面對模糊與矛盾的資料,只會挑自己相信的那一部份來講,認為事實就是與我們的立場相符。但很多事都有一體兩面。比如我們看到同事早上臭臉,原本不喜歡他的人,會認為是在對自己臭臉。喜歡他的人,則會認為他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或許,當我們心裡「認為」別人怎樣時,最好先問一下?

第四章    期盼眼光:認知的動機要素
對一件事的認知,我們會極力找出支持我們心底原本認知的事證,而忽略那些不支持我們原本認知的事證。縱使我們發現了後者的事證,我們也會認為這不是事實。如果需要自第三者找出實證,我們往往也會找那些我們認為會支持我們的人詢問。比如說我們認為某個人很討厭,於是就會找我們認為也討厭那個人的人來問。或許這就是人類總逃不開小群體鬥爭的原因。

第五章    以訛傳訛:二手資訊的偏誤效應
當我們傳遞聽來的資訊時,往往會忽略細節的部份,然後直接講出結論。更糟的是,如果敘述內容不吸引人,我們往往還會加一點「自認為」無傷大雅的料。於是在多次傳遞之後,往往與真正的事實相差甚遠。所以,當我們聽別人聽來的事時,必需要小心求證,不可盡信。

第六章    認同想像:對想法一致程度的過度高估
我們高估別人與我們想法相同的一致性。容易將自身想法套用在別人身上。父母認為什麼比較好,就直接套用在孩子身上。每個人的個性不盡相同,還是要依個性來微調。

第七章    對「另類」療法的不實認知
許多另類療法,以模糊不清的療效做為宣傳。比如說精神變好…等。但人體有自癒能力,許多疾病縱使不做任何事也能得到改善,並不是另類療法的功勞。但人們往往需要一點慰藉,認為自己是有努力過,身體情況才會轉好。但另類療法缺乏科學根據,並不能真正認為是種醫學。冥想可以讓自己心平氣和,調整氣息,對身體可能有益。但這不能說是種醫學。

第八章    對人際策略的不實認知
要得到別人對自己的真實看法很難,所以我們往往錯認別人對自己的認知,造成不適當的作為。人還習實用哀兵策略,比賽前說自己昨晚沒睡好,讓自己對可能來的失敗先打預防針。

第九章    對超感官知覺的不實認知
特異功能?第六感?我們相信就相信,不相信就可以找出很多破綻。

第十章    挑戰不實認知:社會科學的角色
看法應該更全面,要相信所有事物都有一體兩面。不要過份偏向某一類的想法,容易落入死胡同。用科學的態度仔細研究事證,不預設立場,才能看見正反兩面的例證。偏見與不實認知充斥整個人類社會,唯有全面思考,適時提出質疑,才能讓自己免於落入而不自知。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