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精選

科學革命的結構

典範,指的是各領域之間廣為大家所認可、接受的理論及其實例。它可能具有時間性,並非恆久不變。典範用作一種解釋自然萬物現象的理論,會隨著時代而產生典範變遷。如托勒米與哥白尼的天文學、牛頓與愛因斯坦的力學。 常態科學,指的是典範樹立後,科學家日常所做,針對典範未能明確指明,又或者未能解決之問題做的工作。這有點像是解謎遊戲。常態科學具有累積性,其所做的實驗,目的是用來驗證典範理論。由於它是用來驗證既有典範,因此它的初始目的並不具有新奇性。然而,在常態科學的實驗結果,發現與典範有差異、不能解釋的現象,卻也可能造成了新典範(理論)的產生。 比如水星軌道近日點的進動,是牛頓萬有引力理論無法完全解釋的,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成功解釋了水星軌道近日點的現象。這就是一種典範的轉移。 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理論確立之後,1919 年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愛丁頓爵士利用日食時觀測太陽附近星光的位置,證明星光確實會被太陽引力彎曲,這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測相符。愛丁頓爵士的實驗即是一種常態科學,用來驗證廣義相對論(典範)。 由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力學,典範轉移就是一種科學革命。科學革命的結構如下:常態科學致力於解謎,驗證典範;在其實驗中,發現了嚴重的異常事例,導致原先典範的崩解或不可能解釋,最後以一新典範解決危機。 作者孔恩並提出了「不可共量性」,稱舊典範與新典範的理論是不可互相評量的。為什麼呢?因為舊典範中與新典範縱使使用相同的名詞,但它們可能已經在講不同的事情了。意即這整個「世界觀」改變了。 世界觀的改變會令我們看待同一件事物時,產生不同的解釋方法。熟悉新典範後,縱使是同一個工具做的實驗,在新典範框架下也會產生不同的數據解讀。典範之所以重要,在於它能大部分有效地解釋它想面對的自然界問題、現象。在前典範時期,沒有一個明確的典範,就造成了百家爭鳴,但每個候選典範皆無法取得多數人信服的局面。 孔恩將科學革命劃分得如此乾淨俐落,著實產生了許多的迴響及批評。針對不可共量性,似乎以牛頓力學與愛因斯坦力學的例子來說,並沒有那麼的「不可共量」。但確定的是,這是一本熱情洋溢的著作,看似是以科學史的角度來述說,但其實卻隱含了眾多哲學意涵。 伊隆.馬斯克說,應該以「第一原理」來思考。所謂第一原理思考,意思是以絕對真理來推導所有的知識,而不是藉著經驗來速成。然而孔恩這本書,卻告訴我們,所謂的絕對真理,也帶有歷史性,...

最新文章

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

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

納瓦爾寶典

孤獨的哲學

沒人雇用的一代:零工經濟的陷阱,讓我們如何一步步成為免洗勞工

創勝心態

夢想不會逃走,逃走的往往只是自己

不平等的屍體

爸道:影響一生的父子關係

注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