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共識
本書的封底直指出全書的核心概念,而「概論」這一章,又精華了全書所要講的敘事內容。如果沒時間或想略過「製造共識」細節的,看這兩個部分即足夠。 作者杭士基與赫曼想要說明的,是一種「誰擁有敘事權」的問題。縱使再怎麼公正試圖想報導真相的記者,它的敘事仍會受到當時媒體主流敘事的框架。杭士基與赫曼在書中提出的「宣傳模型」,正是要打破「媒體是民主社會的守門人」這種理想化的神話。他們指出,媒體不只是「監督政府的第四權」,它實際上更像是一種制度化的過濾器,決定哪些敘事可以進入公共領域、哪些觀點會被排除。這種過濾作用不是靠審查或命令完成的,而是靠更隱性的力量。例如: 資金來源:廣告是商業媒體主要的收入來源,媒體自然不會輕易得罪金主; 資訊來源:記者要依賴政府、軍方、企業等「有地位的消息來源」,容易落入傳聲筒的角色; 意識形態一致性:媒體工作者也生活在同一個文化與意識形態環境中,不一定有意識地「自我審查」,但會自然接受主流框架。 這不是美國獨有的現象,而是媒體商業模式與政治權力之間互動的普遍結果。即使在歐洲,哪怕有公營媒體,也不能完全脫離國家利益與資本力量的影響。 所以我們回到「誰擁有敘事權」,這個問題其實就是:「誰有資源塑造現實的樣貌」。這也提醒我們,一旦看見某個新聞敘述被「自然」地接受為真,我們更要問,它是怎麼被建構出來的?誰從這個敘述中受益?還有哪些聲音被消音了? 以「蘇聯入侵阿富汗」為例: 「主流說法」: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是冷戰時期非常有名的一段敘事,描述的是蘇聯強行武力介入鄰國、支持一個親蘇政權,導致阿富汗人民群起抵抗,最終引發長達十年的戰爭。 這版本的重點是: 蘇聯 = 加害者 阿富汗 = 受害者 美國支持「自由戰士」來對抗蘇聯(這些人後來很多變成了塔利班與蓋達組織的前身)。 但杭士基與一些歷史學者提出了另一個面向: 美國早在蘇聯出兵之前就已經介入阿富汗: 根據美國前國安顧問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多年後的訪談,美國在蘇聯出兵之前,就秘密支持反政府勢力,希望激起不穩定,目的之一就是引誘蘇聯「踏入陷阱」。 蘇聯當時並不是為了「征服」阿富汗: 他們其實是為了保住一個已經親蘇的政權,並維持阿富汗局勢穩定,因為擔心伊斯蘭激進勢力擴散到自己的穆斯林邊境地區(像車臣與中亞地區)。 「入侵」這個詞本身就是帶有價值判斷的框架語言: 如果美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