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國家愈救愈窮?


為什麼有些國家愈救愈窮?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來看看西元 1492 年以後的世界有了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

1492 年的歐洲可以說是百廢待舉,並且持續受到來自東方鄂圖曼帝國的進逼。在帝國治下,中東地區人民並不一定強迫被改宗伊斯蘭,雖然這樣可以得到好處。在這一年以前,以經濟層面來說,中國與印度佔世界的比重是比較高的。美洲尚未被發現,但據一些研究,阿茲特克與印加帝國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帝國。一些印第安部落,則靠土地耕種亦或狩獵,依附在帝國之邊緣持續生存。

在歐洲人踏足這些土地之前,這些地方的人民生活不能說是富裕,但養活自己卻是綽綽有餘,或許他們仍有時間能夠從事一些屬於當代的休閒活動。然而 1492 年之後,世界重心漸漸地向歐洲傾斜。本來是後段班的歐洲,靠著黑暗時代永無止盡的戰爭磨練出來的槍砲、戰鬥技藝,完全地殖民了非洲與美洲。自此,這兩地的貴金屬、物產、人力源源不絕地替歐洲人服務。

再過幾百年,輪到中國、印度、東南亞地區淪陷。這些殖民者極盡所能地榨取資源,回頭供應歐洲持續的發展。不客氣地說,歐洲能夠發生工業革命,背後的推力就是這些地方的財富及資源。這些地方被改造成全然地出口歐洲母國所需的資源,卻不生產自己所需的糧食。糧食及物資全靠由歐洲進口,藉以消耗資本主義下源源不絕被生產出來的產品。

殖民主義在十九世紀漸漸地不被人們接受,但這些國家的血管已被切開並且輸出養份太久了。國家受傷太重,亟需好好休養生息,恢復自給自足能力。然而透過以債務的方式,西方國家仍然持續地掌控著這些國家。以中南美洲來說,歐洲人走了,卻來了個美國。門羅主義下美國不允許歐洲插手自己後院的事,但美國人做的事跟歐洲人完全一個樣。

早先透過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與歐洲牢牢掌控了這兩個組織。透過所謂的「結構調整方案」,以自由貿易之名,向各個貸款國施加對外國企業有利的條件。在自由貿易之下,關稅必需降至很低,不能補貼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方案之下,必需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支出。於是這些國家的企業被迫與西方國家的企業競爭,有如小學生與成人的戰爭一樣,根本無力招架。諷刺的是,這位「成人」以前就是吸取這國家的養份而成長茁壯的。教育支出下降,人民更不能透過公共教育習得更多技能;醫療、衛生支出下降,人民健康水準跟著下降。

這種種,其實骨子裡仍是以借款國的利益為重,而非真心幫助。

如果國家不落入債務的圈套,又或者欠債不還的話,西方國家便施加干預。最常做的就是透過情報組織,暗中扶植反對派、經常是軍事獨裁者的候選人,以民主之名將不願配合的元首拉下台。這些人當權之後,便必需回報拉抬他上位的人。

到這裡回過頭來看看,為什麼國家會愈救愈窮?

因為這些援助並不是免費的,當中常帶有必需實行結構調整方案、自由貿易的條件,後者造成的經濟影響比起援助的錢還要大得很多。國家的企業不能有競爭力、土地被外國企業奪取、醫療費用被藥品專利費吃去大半…更有甚者,透過避稅天堂,當地政府也無法真正地徵收到外國企業所需繳交的稅款。這些無形中都更削弱了國家重生的能力。

是故,這些國家會愈救愈窮,實是因為所謂的「救濟」,並非全然的無私奉獻,而是期許在其中仍能獲得好處的借貸。

但反過來問,資本主義下的自由貿易有什麼不好?

資本主義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它期待經濟不斷地成長,但並未考量實際所需與資源耗盡問題。所以,我們要一直製造東西,消耗東西。但丟棄它們之後,卻又不一定能夠處理這些東西,只能放任它們的存在。GDP 必需一直成長,造成企業唯利是圖,任由生態浩劫的發生,因為對生態的支出是種支出、負債。這些問題在近年來漸漸地受到重視,但 GDP 當作國家發展指標仍是主流。於是中國不能失速,它生產太多世界需要的物品,縱使讓地球降溫迫在眉捷,缺電的當下它仍要用力燒煤滿足世界所需。

而以自由之名的貿易,實則是含有暴力脅迫的戰爭。如果是真自由,為何國家不能選擇不跟外國人做生意?如果尊重別人的自由,為何英美一定要以武力強迫中國開港通商?歐美國家的產業皆是透過關稅保護加上補貼而成長茁壯,為何發展中國家在企業還未有足夠競爭力時,不能用同樣的方式成長,晚一點再開放競爭?

事實上,無止盡的成長已經讓地球不堪負荷,代表現今的方式勢必有些地方需要修正。就像過多的金錢並不能使幸福感提昇一樣,過多的成長也不能增進人類全體福祉。作者提出,或許一個更平等的社會,才是未來追求之道。對此,書中列出了許多未來可行的方案,其中一個是在許多書中經常提出的「基本收入制」。

作者傑森.希克爾(Jason Hickel)出生於非洲史瓦帝尼(舊名史瓦濟蘭),小時候親身體驗到西方殖民主義所帶來的種種破壞。本書閱讀起來在前三分之二,頗似在控訴世界上的不公不義。一開始書中有提到國際組織許多救貧、救病的作為,雖然在一部份地方取得成果,但更多成就是透過如企業竄改財報的方式來達成。

需注意的是,本書寫於 2017 年,或許這當中的許多情況在近幾年會有所改善。然而對於地球的破壞,卻仍是個現在進行式。作者在 2020 年出的書《少即是多:棄成長如何拯救世界》,看起來則繼續延伸本書內容。期許在打破成長迷思後,全球能夠邁向更公平的社會。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