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


明朝重文輕武,文官作為一個領導階層,皆灌輸以儒家精神,以道德作為主要行事標準。那麼要如何讓大家主動歸向道德,就有賴皇帝時時刻刻出席經筵,閱讀朱熹著作以作為榜樣。到了萬曆皇帝這一代,明朝已經過了兩百多年,並不需要大破大立的皇帝,而是需要一個守成的皇帝。偏偏萬曆皇帝在張居正死後早已厭惡宮中人物有陰有陽的兩面行為,再加上不可廢長立幼的傳統,導致心愛的皇貴妃之子不能被立為太子。在自覺被控制的情況下,僅能以消極怠工作為報復的手段。

於是這個朝代就成了一灘死水,僅能供需它不死亡的養份,再也無前進的動力。文官集團並無遠慮,也就這樣日子過了下去。於是巨龍沉睡了,等待時機才能再度被喚醒。

本書以大歷史的角度,來看為何在這個看來平凡無奇的 1587 年,為何會影響到後來朝代的發展。清代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剛剛崛起時,明朝官員有人建議即刻圍剿,莫讓他成氣候。然而重文輕武,且以和為貴的方針之下,讓努爾哈赤能夠培養實力,最後一舉覆滅明朝。書中分別介紹了萬曆皇帝、張居正、戚繼光、申時行、海瑞、以及李贅,涵蓋了文治武功,極端道德及思想等部份。作者考究相當徹底,也未以片面的角度來分析當代人物的所作所為,難怪此書被翻成那麼多語文,這麼地受歡迎。

本以為書中文字繁多,閱讀不易,但卻被作者細究的功夫給吸引了,讀來相當有趣。大部份人都是有陰有陽,單從一個面向就妄加評斷有失偏頗。作者以不同面向來論述歷史人物, 這種融合了正反兩面的論述,會比較被人視為是「公正」的評論。一個朝代的滅亡,我們記得的往往是最後一任君主的無能,這是傳統教科書最容易得到的節論。但仔細想想,如果一個帝國已經積習難返,滅亡只是必然的現象罷了。我想再有能力、再有決心的君主,也會如萬曆般的轉為消極抵抗,進而使得帝國積習更加嚴重。而在這個時候,底下的人能做什麼呢?能如申時行仍然依著遊戲規則走?像戚繼光努力在既有框架中盡力做到最好?還是像海瑞孤身一人與整個文官集團格格不入?看完本書,似乎由這些古人中汲取了不少人生經驗。而這正是勉勵人要讀書的好例子!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