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之死


台灣政治上普遍有一種現象,就是執政者在媒體的報導下,往往會策定一些荒謬的政策,或者做出令人爭議的決策。但官員們大多可都是經過高等教育出來的,為何會有這種情形?這本書整理出了一些原因,讓我原本混沌不清的思緒有了一點出路。重點大概如下。
  1. 專家會出錯,而往往他們出錯就會被大肆報導,然後民眾就會擴大地認為很多專家都不可信任。人們對負面事情較有記憶,因此專家出苞會被記很久。尤以現今網路的特性,會被記一輩子。但是這可能僅是專家的 0.1% 出錯,其餘 99.9% 的正確卻都未被重視。但想想看,一個人說話有 99.9% 成功機率,應該是值得我們信任的吧?
  2. 大學教育的普及,造成學店化,學生在大學不需學習,只要混著混著就畢業,更像是買文憑。但觀念上認為上大學就是知識份子,因此現今大學生仍以知識份子自居。但其實跟從前人比,用較普遍的詞來說,現今大學生的素質比從前差應是大多時候正確的結論
  3. Google、臉書崛起,媒體政治化,都讓同溫層的效應更為嚴重。人普遍不喜歡看反對自己意見的文章,於是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就會只推薦與我們自己意見相同的文章,助長了同溫層,讓人們以為世界就是這樣。Google 讓人們找知識更容易,但一大堆資料,卻造成人們只看標題就下結論的壞習慣。而網路資料的眾多分岐,也讓人們只會看及接受、加強自己本來就知道(接受)一部份的東西。這容易造成假知識或假新聞的散播。這些虛假無論是故意或無意,都讓資料更加混亂,人們更不易判斷真偽了
  4. 網路上的留言字數本來就不容易做完整的論述,所以會造成一竿子打翻一船的現象,或僅對文章中的部份內容做攻擊。而攻擊的內容又因文字限制而有機可趁,又被反對者以簡短文字攻擊。如此互相攻擊,造成網路亂象。更甚者,許多人文章可能連看都未看,就直接回覆自己既定的成見,引來後續的留言攻擊,都是現今普遍見到的現象。這會造成專家不願意再分享文章,也不願意為自己的專業做辯駁。於是「不回覆被當成無話可說,等於攻擊者的言論是正確的」這觀念就會成立。於是一些邪魔歪道的言論出現了,但有志者卻自網路上消失了
  5. 特定媒體有特定政治傾向,於是一件事以正反兩面來報導,就會造成南轅北轍的結論。或是假裝專業文,但是事實上卻未全面批判,而僅對特定議題特定人物做評論。看似專業,卻隱函了自己政治意圖的文章,現今也是看到不少。這種文章對於較無定見的民眾來說,其影響力非常巨大
看似目前此種亂象是全世界皆有,書中批判的正是自詡為世界強權的美國,民眾是有多麼地無知及易被操弄。川普的上台無疑是此現象的一個爆發點。但這絕不會是美國才會有,政治人物為了選票,往往喊出口號來試水溫,試探民眾反應度如何。但如果政策都需要由民眾決定,要民意代表做什麼?直接每件事都公投不就好了?

書中有強調民主制度下選出來的民意代表,其制定的政策還需要公民來監督與參與。但如果公民素質不夠,如何知道政治人物做出的決策品質為何?民主制度下票票等值,那麼我發個老人年金,就可以得到不少老人票,為何不發?做個長遠、真正對國家好的政策有什麼用?倒不如用意識形態洗腦民眾還更容易得選票?所以我們在強調政治人物的無能時,其實就代表是我們無能,我們無能監督,他們便不需要有能做事。

對於專家們,也是必需要戒之慎之的事,就是自己也會犯錯,更不要插手非自己專業領域的事。專家犯錯,只需認錯即可。專家犯錯的機會還是比民眾少很多了,但是他們犯錯造成的後果也比較嚴重。專家與專家間會持不同意見,如果不能理性坐下來討論,在不是非黑即白的議題上就不會有結論,自然就讓國家發展停滯不前。現今因為科技進步的關係,很多知識都在持續更新中。專家應該與時俱進,謙虛學習。而民眾也必需知道,專家縱使犯錯仍是專家。一碼歸一碼,我們還是需要專家來制定政策、提供解答。當然,Google 我們還是可以用,其實我們也不可能不用。但是在找答案時,抱著批判式思考比較好。

留言

熱門文章